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浙江产业集群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
浙江产业集群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02.0208:20:37浙江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经济地理现象。实践中,浙江这种集聚的产业组织及其空间形态呈现出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它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完成资本积累、并进而提高区域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产业集群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全面分析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准确认识浙江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把握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于推进浙江产业集群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浙江产业集聚的基本状况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本文把产业集群、产业群和产业集聚(industrialagglomeration)作为基本相同的概念)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它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创造了上百个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年产值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产业集群。据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50%;其中,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35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产业群、海宁的皮革产业群、嵊州的领带产业群、永康的五金产业群、永嘉的纽扣产业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群、桐庐的制笔产业群、诸暨的袜业群等等。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群已经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和创新基地。在本文,将从行业的角度,以行业区位集聚的状况来分析浙江的产业集聚状况。(一)产业集聚测度的方法由于产业集群往往具有跨(行政)区域和跨行业的双重特点,这使产业集群的经济统计工作难度加大,也因此难以判断它在何种空间尺度上具有经济价值。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从行业和区位的角度研究浙江产业集聚状况在宏观上的积极意义。产业集聚测度理论性强,技术难度大。本文借鉴国内外有关专家测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基尼系数法来研究浙江产业集聚的现状与发展。洛伦茨(M.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创造了洛伦茨曲线。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提出了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Keebleetc.(1986)将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测量行业在地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克鲁格曼(Krugman)(1991年)计算了美国3位数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Amiti(1997)计算了EU十国的3位数水平的27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及五国65个行业的基尼系数,以检验EU国家在1968-1990年期间的工业是否更为集中了。南京大学教授梁琦(2003)用基尼系数研究中国工业的区域集聚程度。行业区位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统计含义是:洛伦茨曲线下凹的程度越小,基尼系数越接近于0,说明行业的空间分布比较均衡;反之,洛伦茨曲线下凹的程度越大,基尼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行业的空间分布比较集中,或者说,行业的地方化程度较高。基尼系数是一个从宏观上反映每个行业在区域范围内分布集中还是分散的很好的度量指标,我们可以根据其计算结果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浙江产业布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产业集聚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从宏观角度把握浙江制造业的区位分布状况的较少。也有人从宏观角度考察浙江制造业的集中状况,但那是从行业垄断角度考察的,其“集中度指标”与区位基尼系数反映的集中度完全是两个概念。(二)浙江工业的区位集聚状况以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测算指标,1998-200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的区位(92个县(市、区))基尼系数分别为0.549、0.554、0.548、0.552、0.538和0.544。从浙江工业区位基尼系数及其变动状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浙江工业的区位集聚程度较高。基尼系数衡量分布均衡程度的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近6年,浙江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虽有变动,但均在0.5以上。总体上看,浙江工业的空间集中度较高,区位分布差距悬殊。——浙江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年来,浙江工业区位基尼系数虽有起伏,但呈下降态势,工业区位基尼系数从1999年的0.554,2001年0.552降低到2003年的0.544。介于基尼系数反映分布差异程度的精确性和灵敏性,区位基尼的降低,表明浙江在实施“八八战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行业看,除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其它制造业以外,其它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均高于全部工业,这说明浙江工业行业的空间集中度高于整个工业,几乎所有的行业均处于比全部工业更高的集聚状态。1998-2003年,浙江29个制造业大类行业基尼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681、0.694、0.692、0.695、0.702和0.702,呈逐步抬高的态势。全部工业区位基尼系数的逐步下降和工业行业区位基尼系数的整体提高,表明浙江工业、工业行业的区域结构不断优化。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是浙南工业经济总量较小的地区的重点行业,全省范围内区域分布比较均衡,基尼系数较低,与现状比较吻合。(三)制造业行业的区位集聚状况由于浙江绝大多数行业都处于高度集聚状态,对于所有县(市、区)的区位基尼系数的分辨程度不高,为此,本文计算了各制造业大类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前30个县(市、区)的区位基尼系数(见表1),并以此作为衡量行业集聚程度的依据。因为烟草加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分别只涉及6个和26个区域,其基尼系数不具有比较意义,不纳入本文分析范围。从计算结果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浙江制造业大类行业中,基尼系数最大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基尼系数均在0.7以上。事实上,这三个行业也是产品销售收入居前三位的县(市、区)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最高的行业,前三个县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分别达到63.3%、62.4%和65.6%(见表2)。2、浙江制造业大类行业中,基尼系数最小的是普通机械制造业,基尼系数只有0.303,说明该行业在产品销售收入居前的30个区域中分布比较均衡。分布比较分散的行业还有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居前三位的县(市、区)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在25%以下。3、27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基尼系数在0.7以上、0.6-0.7之间、0.5-0.6之间、0.4-0.5之间和0.4以下分别有3个、3个、12个、1个和8个行业。按照基尼系数的衡量标准,66.7%的行业处于高度集聚状态,3.7%的行业集聚程度较高,29.6%的行业空间分布比较均衡。4、从浙江产品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的11个主要行业看,处于高度集聚状态的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处于较高集聚程度的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行业空间分布比较均衡的有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四)制造业行业区位集聚程度变动状况近年来,浙江制造业行业的区位集聚程度有所变动。从1998年到2003年基尼系数变动幅度和变动百分比看:基尼系数提高20%以上、提高10-20%、提高5-10%、保持在-5-5%之间和降低5%及以上分别有3个、4个、6个、8个和6个行业,分别占行业总数的11.1%、14.8%、22.2%、29.6%和22.2%。总体上看,多数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提高。从区位基尼系数变动状况还可以得知,1998年区位集聚程度已经较高(基尼系数大于0.5),到2003年空间集中度又有较大程度提高的有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集中度有较大程度降低的有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98年区位集聚程度较低(基尼系数小于0.5),到2003年空间聚集程度有较大程度提高的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散的有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表11998-2003年制造业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变动食品加工业0.3900.4450.4820.4410.4690.50830.3食品制造业0.5150.5270.5440.5430.5360.5588.4饮料制造业0.5820.6290.6560.6690.6990.70621.2纺织业0.5490.5470.5470.5730.5970.5876.9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0.4300.4290.4190.3710.3210.342-20.5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0.5010.5280.5500.5540.5640.57514.7木材加工竹、藤、棕、草制品业0.5810.5900.5880.5560.5410.5962.5家具制造业0.5620.6050.6520.6490.5950.5670.8造纸及纸制品业0.5050.5270.5000.5300.4940.5070.3印刷业0.5300.5310.5250.5610.5590.525-0.9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5940.5780.6050.5840.5720.535-9.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2840.3070.3520.3740.3820.38134.0医药制造业0.4980.4880.4950.5030.5010.5388.0化学纤维制造业0.7260.6930.6820.6960.7360.724-0.3橡胶制品业0.6460.6630.6390.5880.5980.618-4.3塑料制品业0.3380.3380.3430.3670.3930.39817.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3940.3990.3940.3660.3690.341-13.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6260.6470.6580.6410.6320.619-1.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5560.5550.5120.5150.4890.501-9.8金属制品业0.3010.3070.2940.3260.3410.33912.4普通机械制造业0.3570.3550.3170.3270.3050.303-15.0专用设备制造业0.3400.3560.3520.3610.3820.3461.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4780.5480.5640.5410.5220.5157.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4310.4350.4670.4400.4290.4555.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0.6500.6300.6220.6410.6690.7028.0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5350.5620.6130.5870.5740.61915.7其他制造业0.4390.4820.4690.4420.3720.386-12.0表21998、2003年制造业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前三个地区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单位:%)19982003变动地区食品加工业28.937.28.2普陀区、北仑区、定海区食品制造业42.342.40.1江干区、上城区、余杭区饮料制造业46.362.416.1江干区、越城区、绍兴县纺织业43.050.57.4绍兴县、萧山区、越城区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29.525.0-4.5平湖市、鄞州区、诸暨市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31.839.27.4海宁市、萧山区、鹿城区木材加工竹、藤、棕、草制品业43.046.93.9嘉善县、德清县、临海市家具制造业40.641.10.5萧山区、南浔区、安吉县造纸及
本文标题:浙江产业集群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1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