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
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摘要]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使用历史。筷子传入日本后,保留了其在中国古语里的叫法“箸”。但其外观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筷子的外观,起源及与之相关的习俗,更进一步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关键词]筷子;文化;东亚文化圈一、中日筷子外观及使用方法的差异1.中国筷子的外观及使用方法。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在食品的工艺上讲究色、香、味俱全,在餐具的造型上讲究精美,华丽。而作为中国伟大发明之一的筷子,更是备受人们的推崇。但由于其居家使用性,在中国筷子大多是上方下圆,“上端有棱,手握不转,下端光滑,不伤唇舌”这是对其外形的完美诠释。人们因对于筷子的喜爱而追求其材质和雕饰,在古代的皇家贵族,达官显贵家中及现在一些重要的宴会中有用金、银、铜制成的,有以玉石珊瑚雕饰的,甚至还有象牙,犀牛角做成的筷子。而在普通大众的家中多使用竹筷、木筷以及树脂筷。对于礼仪之邦来说,古人对筷子的运用是十分讲究的,有着纷繁复杂的环节及禁忌。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一般情况下,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2.日本筷子的外观及使用方法。众所周知,大概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筷子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才得以传到日本。正如其他早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事物一样,筷子从一开始在日本就受到了遵宠。在外观上,日本的筷子比起中国的筷子要短一些,上圆下圆,从粗到细,到了末端就成尖的了。把筷子的末端造成尖的,这与日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人靠海为生,自古以来就以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为主要的肉类食材,末端细的筷子有助于夹取食物。在日本与筷子共同使用的是名为“箸置き”的小物件,翻译成中文就是筷子垫。在日本,筷子垫和筷子是一体的,不可分割。日本人使用筷子的方法与中国很不相同。用餐前,放在筷子垫上的筷子必须与用餐者平行的横向放在餐桌上,用餐后也要放在筷子垫上以免使用过的筷子弄脏餐桌。中国筷子上方下圆末端是钝的,而日本筷子上圆下圆末端是尖的。我想这除了与两国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有关之外,还体现了两国不同的民族特性。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济上自给自足,文化高度繁荣,崇尚孔学,所以不具有攻击性。日本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孤岛上,四面环海,独立性很强,在其民族特性中含有很强的攻击性。另外,日本的筷子较中国的筷子短。这是因为日本人实行分餐制。而在中国,中国人尤爱团团圆圆,喜欢与家人或亲朋好友围坐在象征团圆的桌子边共同进餐,这样只有较长的筷子才可以够到较远的饭菜。日本人只吃自己的那一份,较短的筷子足矣。二、中日筷子起源及发展历史的差异1.中国筷子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中国是筷子的鼻祖,在中国有关筷子的传说更是丰富多彩。从神鸟救姜子牙时出现的丝细竹筷,到商纣王宠妃苏妲己喂纣王所用的玉箸,再到大禹用树枝,细竹捞食锅中滚烫的食物渐渐形成的筷箸雏形。这些虽然只是传说,但都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筷子的“起源”。通过这些美丽的传说表达出了人们对于筷子的尊重与喜爱。实际上,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是熟食烫手。可以说筷箸的诞生是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2.日本筷子的起源及发展历史。相传,圣德太子是在皇宫贵族中使用筷子的第一人。在推古天皇15年时,小野妹子等受命被派遣到隋朝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及先进的技术。在欢迎宴会上隋炀帝邀请小野妹子等遣隋使使用筷子用餐,在当时的中国使用筷子已经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但对于当时仍然用手抓着吃饭的日本民族来说,邀请用筷子进餐是最高的礼遇。第二年,小野妹子一行十二人带着中国先进的箸食文化回到了日本。随后在日本贵族之间掀起了一股使用筷子的热潮。并逐渐成为宴请宾客的最高的礼仪。但当时筷子并没有在庶民之间得到推广,直到8世纪初,在一般市民中掀起了由手食到箸食的革命之后,筷子才得以普及。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使用历史,它是一日三餐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伙伴”。对于广大的中国人来说,筷子不仅仅是一种辅助人们进食的简单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智慧。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古老而悠久的中国文明,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日本筷子在后来的发展中更是结合了其自身的传统文化。而且注入更加新鲜的内容。如,筷子节,公筷等。三、中日筷子在习俗方面的差异1.中国筷子使用的有关习俗。我国是箸筷的发源地,用筷子进餐历史悠久。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筷子的使用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讲究。筷子的民俗禁忌有:忌敲筷,忌祭筷,忌杂筷,忌架筷;卫生禁忌有:忌品筷,忌掏筷,忌点筷,忌剔筷;礼仪禁忌有:忌迷筷,忌抖筷,忌指筷,忌贪筷。筷子中隐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和拥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通过一双小小的筷子的使用方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他深厚的文化积淀。筷子在古时并非称其为筷子,而是箸。所以在我国筷子的发展史上是经历了“箸到筷”这一转化的。明陆容《菽园杂记》中记载“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也就是说,吴越地区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因此没有了生意。他们更害怕船“蛀”,木船被蛀漏水不仅不能捕鱼还非常的危险。于是人们就反其义改称“箸”为“筷”取“快”之意,象征着快乐,快速之意。似乎这样就会生意兴隆了,“筷”字很快流传并取代了“箸”字。另外,筷子在中国的婚俗、礼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递着韵味十足的民俗风情,形成了筷子独特的文化现象。筷子的谐音取“快”之意,如快乐。而这种象征往往在喜庆的日子里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如婚嫁,宴客等。江浙一带,关于筷子的民俗现象特别丰富。如,扬州闹新房有“麒麟送子”的习俗,取自筷子“快生贵子”之说。苏北靖江新娘出嫁时,父母一定要在子孙桶中放进莲子,栗子,鸡子(鸡蛋),和一束红筷子,谓之“五子登科”。筷子直而长,有着正直的含义。唐玄宗赐给宰相宋璟金箸一双,宋璟感到突然,不解其意,故不敢领赏。玄宗曰:“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尔”,当这位守法执正的老臣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般耿直刚正时,才受宠若惊的接过金箸。可见,筷子不仅是一小小的日常用品,更是凝结了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明的象征。2.日本筷子使用的有关习俗。筷子传入日本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仅外观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更加融入了日本独特的文化。特别是佛教和生死观对其影响极大,长期以来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筷子文化。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来看,每一双筷子里都有神明的意识在回荡,自己使用的那一双筷子到处都充满着回忆,且相连着前世今生,这是典型的佛教思想。佛教在日本非常的盛行,日本人把供奉神明时使用的筷子叫做“御箸”。他们认为人与神同用筷子进食就表明人神相通,可以祈求神灵保佑。但是,在各地的神社所举行的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筷子长短不一。在日本,每年10月9日在新泻的一宫神社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中,人们除了向神明供奉本年度最新的稻谷还要供奉一双很长很长的筷子。因在日文中,“箸”与“桥”的发音相同,善良的人们想要通过筷子这一桥梁与神明共享丰收的喜悦,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这样的祭祀活动很多,例如奈良的春日大社和广岛县的严岛神社每年都会定期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筷子这一供物。由此可见,筷子这一普通的饮食用具在日本人民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筷子与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更是密不可分。筷子被视为”生命之杖“,伴随着日本人民的”的“生”与“死”。日本人认为人的一生起源于筷子,结束于筷子。在日本新生婴儿出生后百天时要举行一项仪式,在礼仪中要摆上一双用白木做的小筷子,祝愿孩子健康成长,一生丰衣足食。而且还要到神社去参拜,这时神社会送给参拜者一双“初食筷”,有了这双筷子孩子一生就会备受神灵保佑。在日本有许多庆祝老人的长寿的活动,如花甲、古稀、喜寿、米寿、白寿等。在上述活动中都要用柳木制成的筷子,称作“长寿筷”“延寿筷”“神寿筷”以象征吉祥。筷子由中国传入日本后,因其所依附的文化载体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中日两国在使用筷子的习俗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日本,使用筷子的禁忌达到25种之多。如,“握り箸”(像小朋友那样用手握着),“直箸”(不用公筷夹菜),“洗い箸”(在碗或盘子的汤中洗筷子)等。另外,日本的民俗学家为呼吁越来越西化的日本人正确使用筷子和重新认识日本的饮食文化,建议为筷子设立一个专门的节日。这一倡议得到了人们的热烈响应。1975年,日本正式规定每年的8月4日为“筷子节”。中日两国虽然都使用筷子,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我想这更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对于中国人来说,筷子更是一种智慧,是中华民族独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对于日本人来说,小小的筷子中蕴含着其独特的文化,凝结着其民族特性的精华。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我们更要通过筷子这一友好的小桥梁,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参考文献】[1]日本大辞典刊行会.日本国語大辞典[M].小学館,2005.[2]一色八郎など.箸の文化史[M].お茶の書房,1998.[3]青木正児.青木正児全集(9)[M].春秋社,1995.[4]姜聪.有关日本文化和日本筷子方面的讨论[J].文艺生活,2009(9).[5]龙晓添,焦玉良.筷子的民俗象征意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2).[6]李慧玲.筷子的文化意义与使用禁忌[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7]曹育明.筷子与民族文化[J].文化常旅,1995(6).[8]崔普权.筷子的礼俗[J].北京档案,2000(6).
本文标题: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3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