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注释[原创2008-08-2511:17:56]字号:大中小第一章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以具体操作的技术学问,不是天地本体的精神;可以具体表达的形容描述,不是事物真实的性状。无,是对天地本始的那种混沌虚无之描述;有,是对万物表现的那种具体实有之描述。所以,通常处于混沌虚无的恍惚状态,是为了观察万物变化之微妙;通常对于具体形质的精确把握,是为了观察万物变化之行迹。这两者观察方法同根同源,却有“无”与“有”两种不同的称谓,可以统称之为“玄”。两种观察方法的灵活运用,就是种种机妙产生的门户。“玄”字,篆书的写法是上面一点一横,下面是象阿拉伯数字“8”那样两个连在一起的圆圈,这两个圆圈是否可以理解为阴与阳、有与无呢?如果这么理解,那么“玄”字的意思大概就是“寻找能统一阴阳、有无的那一点”。或者,把两个圆圈看成是两只眼睛,那么就是“用两只眼睛、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寻找世界的统一点”。由此可见,“玄学”其实就是灵活运用无与有两种不同观察方法来研究事物变化规律、把握阴阳辩证关系的科学,而不是玄虚的学问。第二章功成弗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人们都认为“美好的事物”才美好,于是丑恶就出现了;人们都认为“吉祥的事物”才吉祥,于是不祥就出现了。因为对事物形式的比较,产生了“美好”、“吉祥”这样的概念,由此将产生对这些事物的追逐、争夺,必然导致相反的、人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出现。同样地,实有与虚无,源自于对存在形式的相对比较;困难与容易,源自于对成就过程的相对比较;修长与短小,源自于对外观形状的相对比较;高上与低下,源自于对位置倾向的相对比较;音乐与噪声,源自于对和谐效果的相对比较;前行与落后,源自于对追随状态的相对比较。这些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相对产生的,都不是绝对的。任何一方面,一旦被强调,一旦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久之必然导致社会混乱的产生。因此,有智慧的人,行事不执着于形式,教育不执着于言语。因为一旦倾向于某些具体的形式,一旦强调了某些具体的观念,如果被人们所接受,时间一久就会事与愿违,最初的美好愿望成为泡影。由于他们的无为影响、不言之教,万物因此而兴作,他们却从不张扬。给予众生以生命力,却不占有他们;治理天下,却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和谐社会成就了,却不以功臣自居。因为不以功臣自居,所以精神不死。第三章不见可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推崇贤人智士的社会地位,让百姓不会生起纷争;不宣扬那些珍稀的财物为宝贵,让百姓不会生起偷盗之心;不强调那些可以激发起人们欲望的事物,让百姓的内心不会混乱。所以,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的做法是:让人们的内心虚无恬淡,而充实他们的腹中实力;减弱人们各自过多的打算,而提高他们的筋骨强度;使百姓保持较少的谋虑与欲望,使那些足智多谋的人不敢乱做。真心实意去行事,而不用华丽的表面文章去迷惑百姓,这样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第四章和光同尘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家子,象帝之先。天地本体的精神空虚而深远,发挥出来却无穷无尽。象深渊一样深不可测啊,似乎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她挫除万物的锐气,化解万物的纠纷,调和万物于表象,统一万物于微观。她是如此的清澈透明啊,却似乎真的有形迹存在:我实在无法再探究下去了,无法知道她还能是谁的孩子,似乎只能是天地的祖先。第五章不知守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不讲“仁爱”,他把万物当成了祭祀用的刍狗①;圣人不讲“仁爱”,他把百姓当成了祭祀用的刍狗②。天地的精神,是不是就象橐这种鼓风的大皮囊、龠这种管状的乐器呢③?龠中空却不弯曲,橐不停地开合而风生生不息地流出来④。话说多了则可灵活机动的变数就少了,不如安守核心的精神⑤。①刍狗的作用达成后即丢弃,这个刍狗与那个刍狗之间没有什么差别。②该怎么样安排就怎么样安排,对不同的人没有亲疏之别。③如孟子说的“气以直养而无害”,心中虚空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能直抒其怀才不会被自己言辞所蒙骗。④象天地那样落到实处不停地去做,而不要执迷于概念、道理的纠缠上,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⑤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吵吵闹闹讨论什么仁爱。第六章谷神不死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象空谷那样的精神是生生不息永不断绝的①,所以称之为玄牝②。玄牝的生育之门呢,当然就可以称之为天地根了③。空谷的精神啊,象丝的缠绵一样连续不断、虚无缥缈,似有又似无,演化出来却是自自然然、永远不会劳累。①心中虚空却能纳万物。②“无”与“有”的母亲。③天地的根源。“无”与“有”的母亲生出了“无”与“有”,也就是生出了整个天地。第七章天长地久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惟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天的寿命很长,地的寿命很久。天地的寿命为什么能够这么长久呢?是因为天地不自认为自己拥有“生命”,所以生命非常长。所以圣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于脑后,而自己的生命却先得到了滋养;把外界的一切都当成了自己的生命,而自己的生命却得到了很好的生存。岂不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拥有什么嘛!所以他拥有了一切。第八章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水善于给万物带来利益而不与之争执纠缠,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智者居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内心善于象深渊那样保持清澄明澈,待人接物善于让人感受到真诚厚爱,说话善于真心诚意不虚伪,目的善于及时调整正确,处事善于发挥自己的能力,行动善于选择最佳的时机。因为从不争执纠缠,所以他们少有过失、无怨无悔。第九章功成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用双手紧紧地抓住,想以此来充分控制什么,还不如放开双手顺其自然①;用锤子不断地捶打,企图使兵刃越来越锋利,那样的锋利不能长久保持②;四处搜刮金银财宝,想用来装满自己的屋子,没有人能守得住这个屋子③;苦心经营终得富贵,想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就会自己给自己带来灾祸④。目的达成了就该激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规律。①因为过强的欲望只会让自己受制。②因为过多的捶打刀刃就变脆易折。③因为想要占有它们的人会非常多。④因为这样得罪到的人就会非常多。第十章专气致柔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修养心性以达到精神的纯净统一,能做到永不散乱吗?调养、纯化气脉以达到身心的柔软温和,能做到象婴儿那样的纯洁细腻吗?涤荡心灵,全面观察觉照事物,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爱护国家治理百姓,能做到真心实意,而不拘于形式吗?开启大自然的关窍,建设百姓的家园,能做到不执着于一时、一处的狭隘想法吗?智慧四通八达、全方位认识事物,能做到没有后天谋虑的干扰吗?给予了生命,并精心养育:给予生命,却不占有;经营治理,却不自恃有什么功劳;助其生长,却不对其操纵、控制。这就是载物之厚德。第十一章无之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车辐环抱着一个车毂,毂的轴心是空的,这才有了轮子转动的行车功能。用水来调和粘土做成陶罐,陶罐里面是空的,这才有了装物的功能。开凿门窗建成房子,因为房子里面是空的,所以才有了住人的功能。可见,事物的存在给了我们便利,而这便利功能的产生是因为事物所承载的空无那一面。第十二章去彼取此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沉迷于眩人景象,使我们眼花缭乱,观察不到事物真相;沉迷于欢歌缦舞,使我们耳根不净,聆听不到天籁之音;沉迷于膏梁厚味,使我们胃口败坏,品尝不到清洌甘甜。沉迷于放纵逐猎,使我们狂躁轻浮,体会不到清净愉悦;沉迷于稀贵珍宝,使我们品行不端,感受不到心安无疚。所以有智慧的人,向往温饱安宁而不是声色犬马,故而摒弃物欲以得心安神逸。为何译文中加上“沉迷于”三个字呢?原文中并没有哪个字含有这个意思。因为眩人景象、欢歌缦舞、膏梁厚味、放纵逐猎、稀贵珍宝这些本身并不能主动来干扰我们,只有我们自己主观的迷失才会导致后面的后果。第十三章宠辱若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受到恩宠与受到侮辱,只不过是外在的小小纷扰而已;而国家社稷可能发生的祸患,则跟自己的身家性命一样重要。为何认为宠辱只是小纷扰呢?外界的荣宠,不是我们生命本来的尊贵,所以它是低级的;得到它或失去它,自然都只是如风拂湖面,涟漪轻起而湖底安然不动,所以认为宠辱只是小纷扰。为何认为天下可能发生的祸患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呢?天下之所以有大的祸患,就因为人们把自己个人的生命利益看得很重;如果看得不重,又怎么会有这些祸患呢?所以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尊贵的人,可以把天下的命运寄予他身上;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的人,可以把天下的命运托付给他。第十四章无象之象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名。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用眼睛看不到叫“夷”。用耳朵听不到叫“希”。用手把捏不到叫“微”。夷、希、微这三者没办法用思维去分辨清楚,因为本来就是混为一体的,是道的不同表现。道的高层表现并不显得皦洁分明,道的底层基础也不显得昏暗昧没;无头无尾、连绵不断,无法述说得清楚它的性状,稍一分辨却又回到了空无一物、无形无象之中。这就是无法分辨其形态的性状,无法捉摸到任何物体的景象,这就是惚恍。迎面过去见不到头,跟随过去见不到尾。用把握本始状态、寻找根源的这种方式,才能很好地驾御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能明白本始知道根源,就是掌握了大道的要领。第十五章微妙玄通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故能敝不新成。古代那些善于把握天地玄机的有道之士,他们的道行极为隐晦精妙,能与天地相沟通,他们的智慧太过深奥而致使一般人无法理解。因为没有办法理解,只好勉强作这样的形容:他小心翼翼啊,好像冰冷的冬天趟着水过河;他踌躇警惕啊,好象防备着四周可能的危险;他恭敬庄重啊,好象在参加隆重的典礼仪式;他松泛从容啊,就象冰块在缓缓地融化消散;他敦厚朴实啊,就象没有加工过的原始材料;他豁达超脱啊,就象空荡荡的山壑谿谷一样;他包容一切啊,似乎显得泥沙混杂浑浊不清;他平淡安详啊,就象汪洋大海一样烟波浩渺;他飘忽如风啊,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他。谁能象他们那样,在过于浑浊时安静下来慢慢地得以澄清呢?谁能象他们那样,在过于寂静时注入动力慢慢地萌发生机呢?他们仔细养育呵护着这种状态,永远不想让某一方面过分充盈。因为不过分充盈,所以能在
本文标题:老子道德经及注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0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