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了解:1.灾情的历史发展变化。2.人类活动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掌握: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应用: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核心要点突破教材深化透析学业水平达标第3节基础自主梳理正面影响负面影响表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__________,增加环境的_________超强度开发利用__________、破坏__________,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_________________举例修建水库可以稳定局部________、减轻__________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_______、________的发生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使_______________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震或塌方等基础自主梳理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良性循环稳定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多种自然灾害频发水循环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洪水和沙尘暴思考1.地表环境是指地面状况吗?【提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地面状况不等同于地表环境。陆地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地表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密切接触的地带,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地表环境等同于陆地自然环境。地面状况仅是陆地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其特定的空间位置决定。地面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能量运动和转化,从而影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最重要灾损:__________。(2)最活跃的受灾体:______。(3)影响人自身易损程度的因素:____________、灾中的应急措施、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易损性差异(1)建筑用地与耕地:同级地震,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______耕地。(2)城市用地规模: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洪水径流增加,加重城市_________。(3)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受灾体的_________,从而减轻_________________。人员伤亡人口灾前防范意识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大于洪水灾害易损程度自然灾害的损失思考2.城市化对城市洪水的发生有什么影响?【提示】从水循环的角度看,城市化后,城市建筑与不透水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进土层的通道,不仅使城市失去市区的水源,使地下水位下降,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所以大雨倾盆的时候,街面变成了“河面”,加重了城市洪水灾害。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对灾情的影响从社会经济看从灾害环境看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区域特征人类活动“缩小”______________雄厚、_______稳定建设__________,迅速______灾害________区______“放大”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__________灾害高风险区_______社会经济基础政治防灾系统救援高风险迁出减灾不力进入思考3.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提示】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举例效果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避开受灾高风险区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寒潮、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_________不断增多,_________在扩大。灾害种类影响范围核心要点突破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2.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的稳定性降彽方法突破如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上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的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的影响也是如此。人类活动对其中某一个要素产生影响,就会诱发其它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自然灾害,如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例1(1)东西两坡在暴雨时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________坡,原因是什么?(2)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果?(3)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将会引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第(1)题,西坡坡度小,且有植被保护,故在暴雨时水土流失较轻,东坡则严重。第(2)题,由图中地下水位线及地面以上多城镇分布可分析出该地地下水位已明显下降,与过量开采地下水有关;若继续发展会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坍塌等。第(3)题,植被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若森林被砍伐,将使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抬高。【答案】(1)东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2)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洪水水位抬高。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这主要是因为:①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1)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2)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①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②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③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④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解析】在自然灾害中,人及各种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是受灾体,人之所以是最活跃的受灾体,是因为人的各种行为既能影响自身的易损性,也能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答案】B例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能“缩小”灾害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2.在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灾害系统包括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孕灾环境、受灾体的作用,“缩小”或“放大”灾情。方法突破图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例3(1)从甲图到乙图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_______。(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解析】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引起承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乙图中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2)乙(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在洪水高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财产密度低经济有所发展,人口相对集中人口、财产高度集中,资产密度大减灾能力抗灾能力极弱抗灾能力不高抗灾能力提高,灾后恢复加快灾情人员伤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巨灾伤亡人口增多,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少,财产损失巨大方法突破如何认识不同的人类社会时期灾情的差异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以上三个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读某次震级为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例4(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说明判断的根据。(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4)根据材料,为减轻地震灾情,地震多发区应做好哪些工作?【解析】该题考查不同条件下的灾情差异。结合图表资料分析。第(1)题,人口越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第(2)题,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这与建筑抗震能力有关。第(3)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第(4)题,从灾害预报,加强抗灾、救灾能力等方面分析。【答案】(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2)乡村C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3)由A→B→C比重增大。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变弱。(4)①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警报;②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设计和加固;③加强救灾队伍和设施建设;④加强民众自救训练,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教材深化透析一、教材P21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二、教材P22思考“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本文标题:【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_第1章第3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精品课件_新人教版选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1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