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一节台基踏道栏杆铺地•台基•《木经》喻皓(北宋建筑师)•“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指的是房屋分为三个部分,即:台基、屋身、屋顶。•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则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使用夯土台基的实例,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即已出现。•一、作用:1.防水避潮:功能•2.稳固屋基•3.调适作用:立面造型•4.扩大建筑体量•5.组织空间•6.标志等级•7.独立建坛•二、台基的构成:•1.台明:基座,主体部分。•2.月台•3.栏杆•4.台阶•三、台基可分为普通台基(平台式台基)和须弥座台基两种制式。•台基的层数,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堂用2层或3层。但某些华丽殿阁,也有建于1层高大台基上的。•平台式台基又分两种做法:砖砌台明和满装石座。•台帮部分砌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砖作,称为“砖砌台明”。(一般房屋通用,最为普及,属低等次台基)•整个台明全部包石,称为“满装石座”。(用于重要组群中的一般殿座,属中等次台基)•须弥座台基用于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属高等次台基。•(一)台明构成:•角柱石、陡板石、土衬石、阶条石、柱顶石。•(二)月台(露台)•是台明前方的延伸和扩展,只用于高体制的建筑。其做法与台明相同,高度较台明略低。•(三)台阶•1.分类:•按做法形式: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嚓(坡道)。•垂带踏跺又可分为带“御路”(陛石,是最高等级的踏跺)和不带“御路”的两种制式。•按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正面踏跺:•垂手踏跺:正面两旁的踏跺。•抄手踏跺:月台两旁的踏跺。•须弥座台基•一、须弥座台基的构图:•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6层,共51份,其中上枋9份,下枋8份,束腰8份,上枭、下枭各6份,圭脚10份,皮条线各1份。•束腰上有玛瑙做的雕饰,上、下枭上有莲瓣巴达马,上、下枋上放番草或串枝宝相花。•二、须弥座台基的演变•是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宋式清式•1.层次多,线条细层次少,线条粗•2.自身的主次分明不强调主次•3.细部精细硕壮•4.个别线条不合理,没有这些不合理的•如平面挑出的细部。细部。•5.苗条,女性美粗壮,男性美•6.仿木头须弥座石头材质•栏杆•一、作用:•1.防护安全•2.分隔空间•3.装饰台基•4.丰富剪影。•主要用于尺度较高、体制较尊的殿、门基座,样式有寻杖式、栏板式、罗汉式、石坐凳式等。•二、清式栏杆(寻杖栏杆)的构成:•望柱、栏板、地栿3种分件组成。•三、清式与宋式比较:•宋式清式•1.配件多配件少•2.望柱细高,头分段望柱粗壮,中部分段•3.望柱的间隔远间隔近•4.寻杖细长留空大通透栏板厚实,通透小•5.透气,轻快庄重稳定粗壮有力•6.仿木石材质•7.地栿在望柱边地栿在望柱下•四、抱鼓石•与石栏杆配套,可适应不同的地栿坡度。•作用:•1.保持栏杆的持久稳定•2.美化,以优美的形象作为栏杆队列的尽端造型处理。•斗栱•一、斗栱的组成:•宋式铺作的分件分为:斗、栱、昂、枋4类。•斗是斗形的木垫块,细分为栌斗、交互斗、齐心斗、散斗;栱是弓形的短木,分为前后向的华栱和左右向的横栱,横栱又按所处位置,细分为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昂是斜木,分为下昂、上昂;枋是斗栱之间横向联系的枋木,细分为柱头枋、平棊枋、罗汉枋等。•清代叫法宋代叫法•1.坐斗:大斗。栌斗•位于斗栱的最下部。•2.十八斗:除大斗外交互斗•的十字花形。•3.槽升子(开槽的)齐心斗•和垫板发生关系。•4.三才升(不开槽的)散斗•不与垫板发生关系。•5.瓜栱(最短的)瓜子栱•6.万栱慢栱•7.厢栱令栱•8.翘华栱•昂、耍头木、撑头木。二、斗栱的作用1.增加承托的作用2.出跳形成悬臂梁,支撑挑檐檩3.联结柱网:均匀传递荷载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5.减震:吸收震波6.装饰作用7.等级标志8.模数作用•三、斗栱的出跳•把斗栱称为“铺作”,表明斗栱是一层层铺上去的。宋式斗栱每挑出一层(华栱或下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斗栱的大小等级就是用出跳数和铺数的多少来标定。•《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规定:•出一跳斗栱——四铺作•是指出一跳自身为一铺,另外栌斗、耍头木、衬方头各一铺,故为四铺作。•出二跳斗栱——五铺作•出三跳斗栱——六铺作•出五跳斗栱——八铺作•清代斗栱则以踩计:•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出三跳叫七踩(宋称六铺作)。•四、斗栱的类别•1.不同位置的类别:•清:柱头科宋:柱头铺作•平身科补间铺作•转角科转角铺作平身科:位于檐部柱间的平板枋上,起垫托檐桁的作用;没有梁架,间接受力。柱头科:位于四周檐柱上方,起承托挑尖梁并传递其荷载的作用;受力斗拱。转角科:位于角柱上方。•2.不同做法的类别:•(1)两踩斗栱:没有昂和翘,只有栱。•分为: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这种斗栱主要用于外檐和隔架,只在大斗上安瓜栱与正心枋两材。•(2)翘昂斗栱:有翘有昂。是外檐斗栱中最常用的一种。分三踩“斗口单昂”;五踩“斗口重昂”、“单翘单昂”;七踩“单翘重昂”;九踩“重翘重昂”、“单翘三昂”等几种。•(3)品字斗栱:只有翘,没有昂。里外出跳只用翘,不用昂,形如倒置品字。主要用于楼房和城楼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围。其出踩有三踩单翘、五踩重翘、七踩三翘、九踩四翘等。•(4)隔架科斗栱:主要用于殿屋门座室内大梁与跨空随梁枋空挡之间,起垫托隔架作用。常见的有:单栱隔架科和重栱隔架科。•(5)镏金斗栱:与翘昂斗栱一样用作外檐斗栱,是等级最高的斗栱制式。•五、斗栱中的模数宋代“材分(fèn)制”: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材的高宽比为3∶2材分八等:据等级之别而用:一等材:6寸x9寸,用于9间或11间的大殿;二等材:5.5寸x8.25寸,用于5间或7间的大殿;三等材:5寸x7.5寸,用于3间或5间殿、7间厅堂;四等材:4.8寸x7.2寸,用于3间殿、5间厅堂;•五等材:4.4寸x6.6寸,用于3间小殿、3间厅堂;•六等材:4寸x6寸,用于亭榭或小厅堂;•七等材:3.5寸x5.25寸,用于小殿或亭榭;•八等材:3寸x4.5寸,用于殿内藻井或小亭榭。•清代则以斗口为模数单位。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斗口分十一等,最大斗口6寸,每差一级差0.5寸,最小斗口为1寸。•1~3等:未见实例;•4~5等:用于城楼;•5~8等:用于殿宇;•8~11等:用于小建筑。•雀替•一、雀替的作用•1.增加挤压面•2.减少净跨•3.改善节点构造•4.取得艺术上的过渡。二、雀替随开间的变化而变1.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2.雀替的设计随材料、形式的变化而变。清式构架形制一、抬梁式与穿斗式木构架:抬梁式的使用最广,全部官式建筑及北方民间建筑常用抬梁式构架;穿斗式则主要用于南方民间建筑。抬梁式是梁柱支承体系,由层层叠起的梁和柱来传力。梁是受弯构件,用材较大,空间可做得大,空间相对灵活。•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是檩柱支承体系。•穿斗式特点:•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充分发挥木柱的竖向承压力而避免使用受弯的横梁;•2.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3.简化了屋面构造;•4.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5.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两种构架混用:中间用抬梁,两边用立贴。可以扩大空间,大材、小材混用。•疏檩穿斗式:每个檩子都直接搁在落地柱上,一檩下有一根柱子。•密檩穿斗式:•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1.柱:角柱檐柱:檐下最外一列称为檐柱。中柱:在纵中线上,不在山墙内,上面顶着屋脊的是中柱。金柱:檐柱以内的称为金柱。山柱:山墙正中一直到屋脊的称为山柱。瓜柱:立在梁上下不着地,作用与柱相同的称为童柱,也称瓜柱。•2.梁:檩子数量的不同,出廊方式的不同,屋顶起脊的不同和中柱落地情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梁架形式。•梁架的大小是以承受檩子的数目来区分的,承受几个檩子就叫几架梁。三檩叫做三架,五檩叫做五架,较大的殿宇可以做到十九架。•梁的名称也是以其上承受檩子的数目来定的,最下面的长梁俗称大柁;向上类推为二柁、三柁等。挑尖梁(大式做法,有斗栱):檐柱和老檐柱之间的短梁称为挑尖梁。作用:加强廊子的结构。抱头梁(无斗栱)n架梁——n-1步架•3.檩:与屋脊平行的构件叫檩,它的取名方式与柱子名称一致。檐檩脊檩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挑檐檩•4.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断面及尺度常相差较大。清式名称有:额枋、平板枋、檐枋、柱头枋、随梁枋等。•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官式建筑在构筑形式上,区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大式主要用于坛庙、宫殿、陵寝、城楼、府第和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上述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和宅舍、店肆等一般建筑,属低等次建筑。•大式做法与小式做法的区别:1.大式做法2.小式做法①出廊四种情况均可无周围廊②间架:5-11开间3-5间③斗拱可有可无无斗拱构架有飞椽无飞椽有扶脊木无扶脊木④细部有随梁枋无随梁枋有角背无角背⑤屋顶可用各种屋顶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形式和琉璃瓦件棚做法,不许用琉璃瓦件•对传统木构架结构的评价(一)木构架是梁柱结构的框架体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1.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宫殿、亭子都可)2.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3.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4.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可轻巧也可雄厚。(二)木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1.优点:易设计、易建造、易备料、易雇工、易普及、水平有保证,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结合的理性。2.缺点:程式化会造成设计的僵化,不利于创新,发展迟缓。(三)体现了理性传统,达到高度成熟的水平。(四)木构架体系费工、费料。(五)木构架的技术局限。•1.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2.梁架之间缺乏联系;•3.梁架与基础结合的不密切;•4.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六)木构架耐久性差。•木构架建筑屋顶•大屋顶的种类:•古建筑行业习惯上把官式建筑区分为正式与杂式。凡平面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的木构架建筑,称为“正式建筑”,其他形式的建筑统称为“杂式建筑”。•一、正式建筑屋顶•1.硬山顶2.悬山顶3.歇山顶4.庑殿顶。•硬山和悬山都是两坡顶,它们的区别是:•悬山顶的檩木悬挑“出梢”,屋顶悬出山墙之外,用以防护山墙免受雨淋。这对于夯土山墙或土坯山墙是很必要的,这种屋顶明代称“挑山”,•宋称“不厦两头”。•硬山顶的檩木完全包砌在山墙内,屋顶不悬出山墙,垂脊就落在山墙之上。这是在明代盛行砖砌山墙,山墙不怕雨淋而产生的新屋顶形式。•歇山顶是两边带半截“撒头”的不完全四坡顶。宋代用于殿堂的歇山称“九脊顶”,用于厅堂的歇山称“厦两头”。•庑殿顶是完全的四坡顶,宋代称为“四阿顶”。•硬山顶:正脊、垂脊共5根脊。•悬山顶:同上。•歇山顶:9根脊,正脊、垂脊、戗脊、博脊。•庑殿顶:5根脊,正脊、垂脊。•二、杂式建筑屋顶•1.攒尖顶(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2.盔顶•3.盝顶•4.勾连搭•5.组合屋顶(套方、套圆等)•三、卷棚屋顶:没有正脊的屋顶。•硬山、悬山、歇山都可以做卷棚处理。•四、重檐•歇山顶、庑殿顶可以做重檐,重檐攒尖。•按等级排列:•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庑殿4.歇山5.卷棚歇山6.悬山7.卷棚悬山8.硬山9.卷棚硬山•做大式建筑(带斗栱)采用前5种;做小式建筑采用后4种。•大屋顶的形态和作用:•一、形态:1.深远的出檐;•2.凹曲的屋面;•3.平缓的檐口;•4.翘起的翼角;•5.突出的脊饰;•6.丰富的瓦件。•二、大屋顶的作用:•凹曲的屋面作用:•1.排水的需要;•2.调整阳光角。•大屋顶的构造做法:•一、举架法(明、清)举折法(宋)•举架是屋顶坡面曲线的做法。檩子之间的水平距离基本都相同称为步架。•如:五檩举架为五举、七举;•七檩举架为五举、七举、九举;•九檩举架为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飞椽为三五举。•二、出檐和翼角•出檐在七檩举架中为3/10柱高。•大屋顶的瓦件:•屋顶瓦作也分为大式、小式两类,大式的特点是用筒瓦骑缝,脊上有吻兽等装饰,小式没有吻兽。•分三类:•一、屋面
本文标题: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1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