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说课一课程定位二课程目标三课程内容四课程教学设计五目录六课程支撑课程考核方式CompanyLogo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所属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名称: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程。课程总学时:60学时。使用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手段:教材、多媒体、实验室等。先修课程电工电子单片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毕业设计后续课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承前启后本课程的先修及后续课程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立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坚持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通过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达到相应的课程知识目标和课程能力目标。能够根据不同传感器的特性分析典型测量电路,并解决简单计算问题。2理解各类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熟悉传感器的各种特性。1知识目标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传感器在测量时产生的各种误差及相关的分析计算。3能够通过学习会使用简单的传感器设备对被测量进行测量。2能够根据常识和要求选择适当的传感器。1能力目标二、课程目标---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判断和解决常用传感器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等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1素质目标二、课程目标---素质目标三、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为后续课程《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奠定基础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以企业实际应用为依据,紧跟新技术发展,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1、课程内容选取原则1.选题范围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传感器是获取和转换信息的一种工具,这些信息包括电、磁、光、声、热、力、位移、振动、流量、湿度、浓度、成分等。所以有关上述信息都可以作为训练项目。2.选题要求在实验室现有的开发装置上操作,基于元件、成本、可操作性考虑,选取位移、光、温度、电容、电阻方面的传感器的应用。依据电路,正确地进行连线,并进行安装调试,实现参考项目中要求及技术指标。序号内容讲授时数习题课时数实验时数其它共计时数一绪论22二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22三电阻传感器224四电感传感器4228五电涡流传感器226六电容传感器44七压电传感器426八超声波传感器44九霍尔传感器426十热电偶传感器4228十一光电传感器224十二检测系统的抗干扰技术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44十三复习22十四机动22合计406122602、课程内容课时分配一、电阻应变片性能测试二、差动变压器性能测试三、涡流传感器性能测试六、光电测速五、热电偶测温实训内容3、四、霍尔传感器性能测试掌握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课程的重点各种传感器的选用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课程的难点努力推行课程改革,做到因才施教,争取逐步实现项目化教学。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解决办法4、课程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学生实情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完成的任务质量。然后说明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开始教学过程。学习主动性差、起点低、厌学喜欢“动手”,有动手操作愿望有团队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有锻炼技能和职业能力渴求有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情分析四、课程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手段四、课程教学设计---手段实物演示法;阅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小讨论法;探究法四、课程教学设计---教法教学方法”理论加实践“授课例如,在讲述温度传感器这一节之前,要求学生上网寻找相关资料,然后将自己的搜索结果写出来。内容要求说明自己找到的是哪一家生产商,写出该公司的主要业务、该公司的传感器产品特性等信息,最好能够将原理进行说明。在下次上课时抽查3到5名同学进行介绍,下面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向该同学提问。同学们都反映以前的课程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对该课程、产品和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究法举例讨论法举例又如,在讲述测量误差这一知识点时,先以学生的日常学习(如做化学实验或物理实验)和生活(如上街买菜)中常见的实例引入教学,让学生对测量误差有了初步的认识,随之提出第一个问题:测量误差是否可以避免?学生中有人回答“不可以”,有人回答“可以”,通过讨论,大家还是不能达成统一的认识,此时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测量误差可以避免,那么被测量的真值就会得到,而中学的物理告诉我们真值是永远也得不到,这就说明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说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真值又从何谈起呢?通过继续的讨论,大家仍然还是不能达成统一的认识,教师这时可以很自然的引入要讲的本节的第一个内容——测量误差的来源。通过介绍测量误差的来源很好解释了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印象深刻,掌握的较好。思维拓展举例H1J报警器+5VR家庭防盗报警装置主人回家后也会报警,怎么办???评价考核方式五、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考核10%实践考核成绩20%期末卷面成绩70%学生总评成绩1.教材简化推导,精炼理论,内容体系合理与工程检测技术结合起来,更具实用性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六、课程支撑2.教学参考资料传感器与微系统中国测试技术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测控技术传感器世界://://参考教材传感器期刊专业传感器论坛六、课程支撑校内实训基地:传感器实验室数控实训中心自动线实训室六、课程支撑校内专任教师教学团队陈艳红44,副教授,硕士,主讲;朱峰32,讲师,硕士,主讲;林吉靓32,讲师,硕士,辅讲;六、课程支撑课程团队主持或参与的技术服务、项目近五年,本课程团队:主持及在研省级科技攻关项目3项,发表专业论文10篇。参与教研课题3项,发表教研论文2篇。主参编相关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6本,在全国高职类院校中广泛使用。教师的业务素质高,技术服务能力强。六、课程支撑课岗融通,学做一体传感器侧量与简单设计工作融入教学活动,生产规章融入课程内容,行业管理与文化融入学习过程。创新教学,团队合作项目任务式团队合作的实训教学,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情与境的交融、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工学结合,校企共育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校内实训基地的“学”,校外实训基地的“工”,打破实施“工学结合”的屏障。课程展望课程展望薄弱点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实训场所有待完善;•教学改革有待深入;•缺乏自身特色教材。•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优化双师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教、学、做的结合强度;•编写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提高点
本文标题:传感器技术说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2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