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第一节公共政策研究的产生和发展一、公共政策的研究溯源政策研究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孕育时期。古代和中世纪的政策科学研究思想和经验是政策科学的早期思想的源泉,近现代经验研究的成长、应用社会科学的成长及其职业化是政策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而近现代社会科学对政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讨论则构成当代政策科学的先导。随着二战后社会政治和经济、科技的发展,最终导致政策科学的诞生。二、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一)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1、20世纪50—60年代:形成时期以美国政策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拉纳于1951年合著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为标志。拉斯韦尔是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2、20世纪70年代:发展时期政策科学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1)“趋前倾向”,主要表现为6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政策咨询潮流;(2)“趋后倾向”主要表现为7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策周期化研究。3、20世纪90年代:(1)重视宏观政策研究,促进政府政策制定系统改革;(2)开辟新的研究领域;(3)公共政策学与公共管理学日益融合,促成公共政策新的研究范式。(二)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1、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2、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开创阶段(20世纪90年代)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一、政治学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科学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甚至可以说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而政治过程是政策科学的一个方面或维度。因为政治学主要研究政治行为及政治过程,而这种行为或过程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政策过程,即政策的制订、执行和评估等。二、经济学视角按照阿马切尔在《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中的概括,政策研究的经济学视角的基本内容是:(1)经济力量是实证的或非规范的,它由事实命题而不是价值判断所组成。这就意味着经济学要为决策者提供实证的知识,而不是某些“应该”的指导;(2)经济学理论结实某些事件的结果,它允许“如果A,则B”一类的问题,一般并不预言A的出现;(3)经济学家倾向于用私人市场过程来解决社会问题;(4)经济学家倾向于化大量的心血去澄清各种选择,并使选择的机会成本尽可能清楚;(5)经济学家更有可能认识在现存选择中的替代机会;(6)与第5点密切相关的一点是,经济学家使用渐进的和边际的途径;(7)经济学家倾向于用个人的途径来做社会分析;(8)经济学理论对所有经济系统和体制背景都是适应的。三、管理学视角管理学对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特别是管理主义理论或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对传统的政策科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大大改变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主题、研究方法、学科结构以及实践模式,是公共管理学科和公共政策学科的又一次范式转变。这种范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政策科学范式而成为当代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研究的主流。四、社会学视角社会学与政策科学的联系以及它对政策科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社会学研究日益关注了解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2)社会学与政策科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它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所特有的学科兴趣上;(3)社会学在评估研究上对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4)社会学领域中出现了“社会政策(学)”的专门领域,它既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政策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五、伦理学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而人的选择行为以价值判断或价值观作为基础。因而,伦理学是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学科基础,而伦理学分析(价值分析)构成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方面。政策分析的研究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描述性问题——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2)评价性问题——这项政策有什么价值?(3)倡导性问题——应该做什么?第三节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方法一、系统分析和矛盾分析方法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法它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根据系统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可以将系统分析的内容相对地划分为:(1)整体分析(2)结构分析(3)层次分析(4)相关性分析(5)环境分析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法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1、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2、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3、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三、经济—社会分析方法1、利益分析方法2、经济分析方法3、社会形态分析4、社会阶级与阶层分析四、制度分析方法制度(Institution)是公共政策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场所,它包括政治组织、法律和规则等。这些制度构成每个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并且制约着决策者的行为。五、价值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是考察公共政策过程中某种目的是否值得为之争取、采取的手段是否能被接受以及改进系统的结果是否“良好”,其力求回答的问题是:喜欢什么?因为什么?为了什么目的?多大风险?应当优先考虑什么?等等。
本文标题: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3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