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五节----宋元时期的音乐与作品欣赏(公元960-公元1368)
第五节宋元时期的音乐与作品欣赏(公元960~公元1368)宋元时期,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反映市民生活的音乐丰富多彩,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器乐等各种音乐形式争奇斗艳。这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向着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发展。一、民间曲子(词)的兴盛曲子——宋代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它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大曲等部分音乐,在宋代成为一种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音乐形式。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南宋著名词家、音乐家。他不但工于诗词,并能作曲,曾创作不少词调,称为“自度曲”。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集》,至今仍是音乐史上极为宝贵的资料。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杏花天影》等。作品多带有惆怅、伤感色彩,也流露出淡淡的爱国思绪。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古琴家,古琴浙派创始人之一。他收集和整理了很多流传于民间的琴曲,也创作一些新曲,代表作品《潇湘水云》、《秋鸿》等。二、说唱音乐的发展宋代说唱的形式很多,比较流行的有鼓子词、诸宫调等。鼓子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因用鼓伴奏而得名。由一人主唱,另有人组成“歌伴”,担任合唱及乐器伴奏。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说唱形式,以歌唱为主,伴奏乐器有鼓、板、笛等。它包括了多种宫调,每个宫调又包括若干曲牌。这种形式是由北宋时汴京瓦舍、勾栏中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立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说唱音乐已达到成熟阶段。此外,还有陶真、唱赚、货郎儿等多种体裁和形式。三、戏曲音乐的形成我国的戏曲音乐是一种包含唱、念、做、打和器乐的综合艺术。它的标志是杂剧与南戏的出现。宋杂剧——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为艳段,即开场小戏;二为正杂剧,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南戏——又称戏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其特点是音乐丰富自然,演唱可以不受宫调的限制,而且冲破杂剧一人主唱的程式,已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元代在中国戏曲史上形成了第一个高潮。著名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四、器乐及音乐理论器乐大多是独奏和小型合奏,主要有“细乐”(一种小型丝竹乐队)、“清乐”(小型的吹奏乐队)、小乐器(仅用两三件乐器合奏)三类。在乐学理论上,出现了燕乐音阶(123456b71)的记载。蔡元定的“十八律”,从理论上解决了三分损益律的转调问题。五、作品欣赏《扬州慢》(古曲)曲调属古音阶宫调式,音乐质朴而又富于激情,行腔自然,结构严谨。上下阕各四句,结束音都是1、3、6、1,安排得很有层次。歌曲的旋律动向和语调倾向基本一致,而又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情感的抒发。《杏花天影》(古曲)姜夔作于1187年。此曲在词格中属于“小令”一类,分上下两阕,下阕换头。(曲调和歌词的结构基本一致,只是第三句突破词格的限制,而将“待去”两字归入下一乐句,并用六度大跳,显得很有激情。全曲音乐舒展,情感奔放,在古音阶七声羽调式的基础上,两次引进#2,使音乐更有活力,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离愁乡思,并增强了乐曲的抒情风格)。《潇湘水云》(琴曲)此曲表达了郭沔在湖南境内、潇湘两水交汇处泛舟时所发出的感怀之情。曲中不仅仅描写了云雾缭绕的九嶷山和水云交映的潇湘两水的秀丽风光,而且借用山水烟波浩渺、云水苍茫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和对元兵侵入的愤慨。乐曲具有深刻的艺术构思。跳荡的音型,飘逸的泛音,跌宕的节奏,严谨的结构,乐思奔涌,波澜壮阔,情景交融地显示其独特的艺术境界。《潇湘水云》全曲由十八个小段组成,除引子、尾声外,可分为三个部分。《潇湘水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交响性的琴曲。书面作业名词解释:诸宫调、姜夔、郭沔课后思考题1
本文标题:第五节----宋元时期的音乐与作品欣赏(公元960-公元136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3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