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磨课过程缪徐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磨课过程缪徐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三、教法分析新课程的实施,提倡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溶液形成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针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以四个探究活动为主线,其间贯穿溶液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课前播放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配以容中尔甲的歌曲《神奇的九寨》,画面定格在溶液章图上时,宣布上课。新课导入顺序:九寨沟的水→海水→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中溶液单元的章图就是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通过美妙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习课题。这种导入方法,富有新意、彰显美感。2.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2)师生活动1:①学生汇报所配制的溶液的名称。②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③引导学生分析(体验)两种溶液的特征。④由蔗糖、食盐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推出溶液的初步概念。⑤让学生利用所配制的溶液设计实验(向蔗糖或食盐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晶体、高锰酸钾晶体、硫酸铜溶液,或将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等)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⑥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设计意图:蔗糖、食盐是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设置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蔗糖、食盐溶液,师生共同分析形成过程,共同分析溶液特征,共同设计验证实验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3)师生活动2:①要求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做出判断:谁被溶解?谁能溶解其他物质?②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③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用媒体展示,如表1所示)。表1溶液配制组分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液体)碘酒碘(固体)酒精(液体)稀硫酸硫酸(液体)水(液体)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液体)(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设计意图:溶质、溶剂判断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巩固溶质、溶剂的概念;二是让学生发现常见的溶质、溶剂的判断规律;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变传统的机械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发现。3.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实验——将一两粒碘、高锰酸钾,四五滴植物油加入到2mL~3mL的水中。(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4)教师演示:将一两粒碘、高锰酸钾,四五滴植物油分别加入到2mL~3mL的汽油中。(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如表2所示)。表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溶质溶剂溶解情况碘水碘难溶于水碘汽油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板书2: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教材中设定的实验进行了重组和增添,注意了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的简约性,消除了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实验过多过滥的弊端。学生实验和教师实验的分段进行,为学生发现溶解的影响因素带来了便利,既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流畅性,又保证了探究活动的实效性。4.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①向1号试管中碘和水的混合物中加酒精;②向1号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5)实验现象交流(媒体)。设计意图:①体现学生实验二次应用的思想,使学生在1、2号试管中所做的实验,得到了再一次的利用。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得出两种实验方案:既可以向碘和水的混合物中加酒精,也可以向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教材中只有向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一种方案)。5.表达交流让学生交流和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以及溶液在实际生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设计意图:将这一环节设计在此处,有两个作用:一是溶液的主要知识已经学完,此时,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有话可说;二是通过对上述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生产、生活实例的回顾,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6.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两三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板书:3.乳浊液)。(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①观看模拟动画,介绍乳化现象(板书:乳化现象)。②流程分析,比较洗涤剂去油污和汽油去油污的原理。(7)介绍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①运用学生实验中3号试管里的液体进行实验,再一次体现了实验的简约性。②运用对比探究的思想,将浑浊液体2与浑浊液体1加以对比;将水洗涤的试管和洗涤剂洗涤的试管加以对比;将汽油去油污和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加以对比等。通过对比建立乳浊液及乳化的概念,通过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和乳化的区别。7.课堂小结(1)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2)请学生谈谈本节课所用到的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归纳、学会总结和学会感悟,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包办课堂小结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能力,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感悟。8.拓展延伸(1)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并用表格的形式写出溶液、溶质、溶剂的名称。(2)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溶液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3)结束语。设计意图:将布置作业说成拓展延伸,不仅说法上有新意,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创新。两点学习任务都富有了课堂探究活动向课后延伸的意味。附板书设计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2.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3.乳浊液及乳化现象。第二部分磨课过程“溶液的形成”(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科书第九单元第一课时)是笔者参加2006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课评比的一节课。回想整个磨课过程,感触颇深,现择其要点,与大家交流。一、教学设计要讲究自主性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集中集体的智慧,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整个设计必须以自己为中心,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跟着别人的感觉走。因为对于某一节课而言,你的思考比其他人都全面,你有自己课堂设计的主线,你有异于别人的教学风格,如果一味模仿别人,势必会丧失自我。在打磨这节课时,不少好心的同行提醒我,在某地听一位老师的课,感到该老师语言活泼、动作夸张,很能吸引学生,还提出了其他教学环节出彩的建议。对于同行的建议,我既没有充耳不闻,也没有照抄照搬,而是采用了保留性的听取,对有借鉴意义的建议,取之并改进之,对与自己教学设计、教学风格不吻合的建议,则去之。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背离自己设计的四个探究活动的主线,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精练、优美的语言风格。二、过程设计要讲究流畅性说话讲究流畅、唱歌讲究流畅,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一是理顺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顺序,本节课的逻辑顺序是:由九寨沟的风景图片及乐曲(神奇的九寨)导入新课→学生配制蔗糖或食盐溶液→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宏观过程、微观过程→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运用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路推出溶液的概念→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用探究溶解影响因素中的前两个学生实验,探究酒精能否溶于水→用探究溶解影响因素中的第三个学生实验探究乳浊液及乳化现象。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二是删除教学过程中的琐碎提问。在学生配制好蔗糖(食盐)溶液之后,我原先设计的提问是: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试教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有说发现蔗糖(食盐)溶解的,有说蔗糖(食盐)消失的,有说蔗糖(食盐)分散的,从下一个问题(蔗糖或食盐为什么会消失呢?)的提问角度看,学生回答蔗糖(食盐)消失最好,但学生的回答很难“到位”,其间浪费时间不少,最后老师还是要把答案往这个方面靠,预设痕迹太明显。后来,我删去了这一提问,改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所配制的溶液的名称?然后再设问:蔗糖溶液、食盐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设计的问题变得简明了,师生活动中的疙瘩也就减少了,教学进程流畅了许多。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三是提炼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在由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向探究酒精能否溶于水这一环节过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用语:同学们还记得刚才所做的三个实验吗?(让一位学生回答)好,现在我们就在已经做过的这三个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来探究其他的问题。如此,既避免了下一个探究活动出现的突然性,又为后续探究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埋下了伏笔。三、实验安排要讲究简约性现在很多公开教学中取消了教师的演示实验,满眼都是学生实验,甚至出现了学生实验过多过滥的状况。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这一教学环节,教材上安排了碘、高锰酸钾分别加入到水、汽油中四个探究实验。教研组讨论时,也有不少老师认为这四个实验必须由学生去做。我觉得无色汽油市场上难以买到,即使买到了,二十多组的学生实验也会使教室里充满了汽油味。因此,对教材上安排的实验进行了重组和增添(原先设计的实验顺序是先教师演示,后学生实验,后采纳教研组同仁建议,将实验顺序作了调整):学生做碘、高锰酸钾、植物油加入到水中三个实验(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我本人演示碘、高锰酸钾、植物油加入到汽油中的三个实验(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进一步验证上述规律,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汇总分析,得出: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实验的简约性不仅体现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也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整节课学生共做了四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得到了二次利用(如表3所示)。表3实验利用率的比较实验内容第一次利用第二次利用分析溶液的形成将硫酸铜溶液加入配制蔗糖(食过程、特征,为溶其中,证明两种物质盐)溶液液概念的建立提也能分散到另一种供感性材料。物质里,形成溶液。碘加到水中加入酒精,证明酒精让学生发现:不同溶于水。高锰酸钾加到溶质在同一种溶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水中剂中的溶解情况溶于水。植物油加到不同。探究乳浊液及乳化水中现象。江苏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马经德教授,在省优课评比闭幕式上作总结性点评时,曾对该堂课的实验设计,作了高度的评价,马教授认为,四个学生探究实验,简约明了,环环相扣,富有实效。四、亮点预设要讲究适度性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把科学探究的开展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鉴于此,不少老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探究性设计,试图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出彩,都有亮点。事实上,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决定了这种想法是难以实现的。备第一稿教案时,我曾把“几种物质也
本文标题: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磨课过程缪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8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