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南大学药学本科课程中药药理学西南大学药学院、中医药学院徐晓玉教授博导第一章绪论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研究对象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中药药效学、毒理学机体对中药的处理。即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中药药代动力学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药理学不同于现代药理学的特点是不脱离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指导。第一,重视中药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重视动物在体试验的结果以及体外模拟体内试验的结果等;第二,不违反辨证施治的原则研究和利用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第三,将现代药理学理论与传统中医药理论联系起来论述中药的作用机理。例如:人参传统中医药理论内容性:平味:甘、微苦归经:心、脾、肺功能:大补元气、挽救虚脱、补脾气、益肺气、生津、安神、益智人参现代研究结果主要成分:人参皂苷、挥发油、有机酸、多糖、多肽…….等药理作用:强心、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抗休克、促进内分泌、增强免疫、抗凝血、促进造血、降低血糖、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降血脂、抗肿瘤、增强抗应激能力增强记忆、调节中枢神经、抗衰老人参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大补元气、挽救虚脱——强心、抗心肌缺血、调节血压、抗休克补脾气——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调节内分泌、抗应激反应益肺气——增强或调节免疫、延缓衰老益气而活血——扩张血管、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益气而养血——促进造血系统功能益气扶正而驱邪——抗肿瘤、增强免疫生津——降低血糖安神——镇静、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益智——增强学习记忆、缩短神经反射潜伏期、延缓衰老二、中药药理学的任务1、探讨中药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原理(1)验证中药疗效如:清热药—降低发热动物体温。补益药—增强机体免疫力。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浓、粘、凝、滞;纠正心、脑血管病理状态;改善微循环障碍。(2)探讨其作用机理与环节中药抗肿瘤干扰致癌物代谢:人参抑制多环芳香烃进入人体后的代谢过程,从而减低或消除其致癌作用;抑制癌基因表达:丹参酮可明显降低人宫颈癌细胞株ME180中的癌基因C-myc、Ha-ras的表达。干扰癌细胞核酸代谢:黄连、黄柏中的小檗碱可插入癌细胞DNA双螺旋结构,使其不能正常地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繁殖。中药抗肿瘤抑制癌细胞的代谢大青叶中靛玉红可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脂质分解,使胆固醇/磷脂比值增大,降低膜脂质流动性使膜蛋白恢复正常;促进膜酶活性、载体的运转以及各种受体的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影响癌细胞膜信号转导靛玉红分子可作用于慢性粒细胞病人癌细胞表面具有受体功能的糖蛋白或糖脂,减少膜负电荷,从而改变膜对氨基酸、糖、核苷、无机盐的通透性,使癌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中药抗肿瘤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地黄多糖可提高免疫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NK细胞活力,相对提高荷瘤小鼠IL-2分泌能力,及CTL细胞活力,从而发挥免疫抑瘤效应。抑制肿瘤血管形成,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川芎嗪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在肺癌、肝癌细胞的表达,抑制VEGF受体与其配体的结合,从而肿瘤血管的新生,起到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的作用。(3)分析中药药效物质单味药成分分析青蒿抗虐疾——青蒿素及衍生物蒿甲醚五味子保肝——五味子素、联苯双酯延胡索止痛——延胡索乙素(生物碱)麻黄平喘——麻黄碱(2004年国际药物学术会议专题十五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方拆方分析当归芦荟丸治湿热—→青黛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靛玉红—→靛玉红衍生物(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中草药1995V26N10546-549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9100139)摘要:采用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四谱(UV、IR、MS和NMR)法、2维和3维HPLC法,发现经不同途径给药后,方剂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动力学特征与“证”、临床疗效、中药配伍、制剂与给药时间有明显关系。从定量构效关系、药动学一药效学结合模型、代谢产物动力学、生物活性物质、中医辩证施治药动学与临床药动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2、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治则、治法、脏腑、气血等)例1:异病同治法活血化瘀法可以治疗肿瘤、关节炎、子宫内膜异位证、动脉粥样硬化(瘢块)、糖尿病(视网膜增生)、肾小球肾病……例2:中医基础理论肾阳虚中医肾主管生长发育、生殖、温养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主管纳气。肾阳虚发育迟缓、早衰、生理功能低下、怕冷、水肿、虚喘。温肾壮阳中药淫羊藿、制首乌、鹿茸、枸杞子、菟丝子、紫河车温肾壮阳方剂右归丸、首乌延寿丹等温肾壮阳中药方剂能改变上述肾阳虚症状。温肾壮阳方药机理:对肾阳虚患者和老年人具有以下作用(1)改善下丘脑—垂体—各靶腺轴功能(2)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对NET网络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的整体调节,调控中心在下丘脑。作用于下丘脑的分子水平——CRFmRNA的表达)(3)可能选择性地下调“死亡因子”FASL,降低过早、过量的T细胞凋亡,从而延缓免疫衰老。3、结合现代药理学观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提高疗效。首选既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又对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指标有针对性的药物。4、研究开发中成药、改良中药剂型;(1)现实意义知识产权问题——研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经济利益问题——是国家确定的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1997年底通过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此后,国家科技部、计委、经贸部、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然基金委分别出台了相关措施。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2年起列重大项目资助(2)中药药理学承担的工作主要药效学研究(对中医证候模型、西医病理模型、症状、体征的改善);药动学、急性毒性、长期性毒性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实验动物病理模型。建立中药非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中(GLP);建立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一批)5、进行饮片标准化研究,使中药饮片进入国际市场。在药效学试验验证的条件下:建立中药指纹图谱控制中药质量分析传统炮制机理,改革炮制工艺。标准中药材→标准饮片→标准中间产品→符合国际标准的中成药中药(包括复方)指纹图谱:一个半定量的、具有专一性的成分特征谱,它能相对客观地反映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特征性种类与数量,进而反映中药的质量;能较好地体现植物药制剂质量的客观性、均衡性、稳定性、药物效果的重现性。中药指纹图谱是中药质量的关键,也是让世界接受和认同中药的关键。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0.8颁布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6、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和复方药效机理例如:配伍关系机理研究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芍药苷解痉+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协同方证相关性的研究复方药物化学的研究7、开发新药源、寻找新药材、发掘药物新用途如:变野生人参为家种,虫草的人工栽培,寻找犀角、虎骨、牛黄代用品,变非中药为中药,扩大用药范围…..以上开发研究必须在药效学试验验证条件下进行。8、为中西医结合提供基础理论研究依据,和临床疗效依据。药理作用是医学中人体生物化学物质与药物化学物质相结合的环节。中医、西医两套理论的结合和中药、西药两类药物的相通,关键环节在于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揭示上。三、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的发展概况开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二十年代初期:陈克恢等开始系统研究麻黄、当归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三十年代:单味药研究50多种,防己、黄连、贝母、半夏、三七、川芎、地龙、何首乌、人参等。四十年代:抗疟疾药青蒿、常山;抗阿米巴原虫药鸦胆子、白头翁;驱蛔药使君子等。以及丹参、杏仁、防风、虫草、远志、五加皮等。五十年代:围绕西医疾病或症状进行有目的的药物筛选。强心、降压、镇痛、驱虫、抗菌、解热、利尿、治血吸虫、抗高血压、肿瘤、肝炎等。六十年代:1、结合中医理论、中医“证”的动物模型研究。2、结合西医临床进行研究,在对西医常见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基础上,研究中药的治疗作用。如:高血压可以分为肝火亢盛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等证候类型。七十年代:开始了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全方的药理作用,临床效价,主药的作用,各单味药在复方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八十年代:1.开始研究药性理论性、味、归经、配伍等;2.探讨活血、扶正、攻下、解毒等治法;3.出版了专著、教科书,形成了药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研究的发展态势:由药→方→法→理(中医药理论核心)九十年代:1、创建了中药药理学专业;2、研究水平深入到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二十一世纪:开始进入基因水平1、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中药(原生动、植物)进行特定基因或DNA序列鉴别,控制中药质量。2、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的技术优势,为中草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提供了研究的技术平台。(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三批)中药药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1、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从现代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中药;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指导中药的应用)。2、了解中药药理学的性质、任务、作用3、了解中药药理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中药药理学参考文献资料简介教材中药药理学侯家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中药药理学徐晓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专著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陈奇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国药理学通报中成药、中药材、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中医药科技中西医结合类、中医类杂志、中医药大学学报药理学类、药学类杂志、医或药科大学学报复习思考题:1、中药药理学要将中药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结合起来,其结合点客观性何在?2、“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的国际标准将在哪里产生?如何产生?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一、四性(气)的现代研究四性的本意:中药的寒、凉、温、热属性。每味药物的寒热属性,古人是依据其所治的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认定的。问:什么是寒凉药?寒凉药的药理作用:对抗热证患者的病理变化。热证表现:身热(体温升高或不升高)、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口苦、尿黄少、舌红、苔黄、脉数。痰黄(肺热)、身黄目黄(肝胆热)、惊厥抽搐(肝热)、胃脘灼热(胃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心热)、局部红肿热痛、发癍(热毒)、低热、潮热、盗汗(虚热)热证常见疾病: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风湿性疾病、变态反应、高血压、甲亢、血液病、恶性肿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热证客观指标:心率增快、体温升高、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耗氧量增加、饮水量增多、尿中CA与17-OHCS排除增多、cAMP排除量高于正常,血中DβH的活性增高,阴虚发热患者血中cAMP占优势。热证病理实质: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心血管系统兴奋、代谢增快、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体内CA合成增多、炎症病理。问题:典型的寒凉中药有哪些?其作用可能涉及那些系统?寒凉药的药理作用有以下多方面1、抑制作用——抑制亢进的系统功能抑制交感—肾上腺系统:降低体内DβH的活性,减少体内CA的合成、提高细胞内的cGMP水平,并减少尿中CA和cAMP的排出,使异常的cAMP/cGMP的比值恢复正常。代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牛黄、柴胡、葛根等。抑制内分泌、代谢系统: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和性腺功能,使体内TSH减少,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耗O2,降低血糖。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减少产热。代表药物:知母
本文标题:中药药理学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9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