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般若品释思考题(1--110题)(含答案)
般若品释思考题上册1、解释:净水如意宝答:净水如意宝,比喻本注释就像能净化污水的如意宝。“水”如学者的心;“垢”,如学者心中存在的不了解、颠倒了解、疑惑三种垢染;“如意”,就是能满人的心愿。学此本注释,若以前对大中观不了解、颠倒了解和疑惑的污垢,能全部净除,所以名“净水如意宝”。2、什么叫“甚深大乘妙中道”?答:大:相比于声闻、缘觉乘,大乘的发心大、修行大、智慧大、方便大等,因此是大;甚深:在大乘中,大中观深于唯识,因此是甚深;中道:在甚深大乘中,以应成派抉择远离一切边的大空性,而成为“中道”。妙:唯一是无分别智所证,不是分别心所行,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因此是“妙”。3、为什么说只有般若是一切相智的不共亲因,而其它度不是?答:(1)般若是亲因的理由:①能断二障。二障是指悭贪等的烦恼障和三轮二取的所知障。前者由执著人我的虚妄分别引起,后者由执著法我的虚妄分别引起。而般若是现见人我和法我本来没有的智慧,所以是二障的正对治。②能究竟二智。二智就是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以般若(也就是入定的无分别智)现证诸法无缘,犹如虚空。在后得位,就出现能证得无边所知法虽有显现但如同幻化的清净世间智慧。这两种智慧由般若而增进,在成佛时入定和后得无别,以自然本智一时照见一切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这就是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到达究竟、无二无别的一切相智。(2)其它度非亲因的理由:其他度自己不是照见实相的体性,不能寂灭人我、法我的分别,不能断除二障,更不能显发二智。而且,其他度单凭自己不能到彼岸,只有以般若摄持,在无人、无法中行持,才趣向彼岸。(3)这样就以理得出:在一切道的品类当中,只有般若才是果母、一切相智的不共亲因,有了它才成就一切相智;没有它,再集聚其它因缘、再做多少修行,也不可能得到一切相智。4、“此等一切支,佛为般若说”为什么说是表达次要和主要的关系,而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答:(1)从语义上说,从“支”和“为”字的语势来看,只是表达部分和主体的关系,不是表达能生、所生的关系。所以“佛说布施等一切道的支分就是为了给道的主干——般若作辅助”。(2)般若为一切相智不共之亲因:般若品释思考题果母一切相智不共之亲因,乃是道之主要——般若,因为以其能断二障亦能究竟二智,余度则不能如此;且余五度唯有得般若摄持,方能获得波罗蜜多之名,而趣行佛位。(3)五波罗蜜多得般若摄持,则往入一切相智:如《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譬如一切江河同入于大恒河,彼等江河随恒河而入大海。须菩提,如是五波罗蜜多得般若摄持,则往入一切相智。”(4)总之,须依止道之主要——般若而作断证究竟,对此宣说其助伴施等一切方便,故主要者般若不容缺少。如是“为”字指示了大义。所谓求证无上菩提,从要点上讲,就是从资粮道乃至无学道的一切道的阶段,都必须依止道的主要——般若而在断、证上辗转增上,直至究竟。5、有人把“此等一切支”解释为静虑一切支,对此你的看法如何?答:从论文的本义看,需要对应布施、持戒等一切波罗蜜多,而不只是一个静虑。般若是一切波罗蜜多修行当中的主干、首领,就像须弥山是群山之首一样。6、论中“为”字指示了何种大义?答:“支”和“为”字的语势来看,这里唯一是在说般若是主要,前五度所包含的一切修行都是给般若当助伴、做眷属,它们和般若的关系,像眷属和国王,是次要和主要的关系。7、为什么说“欲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答:《中论》里说:“业惑分别起,彼从戏论生,戏论空能灭。”因为道的主要是般若,断证的根本是般若的缘故。凡是想毕竟灭除轮回苦的人,没有其他的路,只有发起道的根本——现现证真如的般若,证悟空性,灭戏论、止息分别、断惑业,才能灭苦。8、解释:染净诸法;如所有、尽所有;唯现相。答:染净诸法——“染”是指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烦恼杂染是贪、嗔、痴等,业杂染是非福业、福业、不动业等,生杂染是果位上显现的身心五蕴;“净”是这三种杂染得以清净。如所有——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现相具平等一如的法性。尽所有——凡圣所有的清净和不清净的现相。唯现相——心前现的虚相。9、就诸法而言,哪一分是世俗?哪一分为胜义?答:杂染法和清净法都安住在二谛中:世俗谛:有法、尽所有、现的虚相胜义谛:法性、如所有、相的空性10、解释: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世俗。答:由于对诸法有见真和见妄的差别,因此得到诸法的两种体性。圣者入定智慧所见的真实,般若品释思考题是胜义谛;凡夫根识所见的虚妄义叫世俗谛。非诸法上有两种体性,而是见者的心有迷和悟两种,导致所见也有真和妄两种。11、详述:二谛若胜义中异体及世俗中一体,则各为四过所害。答:(一)以下按玄奘大师翻的《解深密经》解——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有四种过失: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是一个,1那应成一切凡夫一切时都见胜义谛相,这样应成凡夫都已获得无上涅槃。2那依靠胜义谛相也应当堕在杂染中,也会起执著、会起烦恼、会造业、会受苦。3那像胜义谛相无差别一样,一切心前的现相也应当这样无差别。4那么修观行者在种种现相中,应当按他所见的、所闻的、所觉知的就是胜义谛相,不应当再去求胜义谛。(二)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有四种过失: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完全是他体,1就应当成立已见胜义谛的圣者也不能除遣种种现相,因为这两者是不同的他体,没有关系,不能由见一者而除遣另一者。这样不能除遣虚妄现相的话,就不能得无上菩提。2那不能把一切现相的共相说成是胜义谛相。3就成了由现相的无自性所显现的也不是胜义谛相,因为胜义谛相是跟现相不同的东西,现相无自性的体性不能说是胜义谛相。4那就成了杂染相和清净相同时并存,这样在现前清净胜义的圣位也应当有杂染相。所以,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不能说是一体,也不能说是他体。12、假胜义是指哪一法?为何取名为假胜义及同分胜义?在开显真胜义之前先施设假胜义的必要性何在?答:无生、无住等单单无遮的空只是进入大空性的一道门,没有到殿堂里面,所以是假胜义。它和真实胜义有一分相同:就是在“遮有边”和“能对治实执”这一分上相同,因此取名为“同分胜义”或者“胜义的同类”。必要性:已经串习成了非常严重的实执,最初是很难有机会一下子生起离四边智慧的,所以要先设一个过渡的方便即首先在心里生起以“诸法胜义中无有”所引起的心所妙慧。13、为什么说“真中无遮遣”?答:暂时需要遮生而立无生、遮住而立无住等的单空见。究竟上由于没有生,也就没有无生,住和灭也是如此,这样没有有边和无边,也就没有“也是有也是无”的边,以及“不是有不是无”的边,这样就完全离了四边。真实义中没有什么要遮遣的即是“真中无遮遣”。14、解释:以观名言量成立诸法于世俗中持其自相,而胜义中如彼显现一无成立。般若品释思考题答:以观察名言的正量成立诸法在世俗中持有他自己的相,比如水持有湿的相,火持有热的相。然而在胜义中,此类显现法又是毫无成立的,世俗中有的现相、胜义中无有,因此自续派就对所遮遣的法加上胜义的简别说:“在胜义中无有,世俗中是无欺有的”分别心可以一方面取“世俗中有现相”,另一方面取“胜义中无”,分别心所取的境可以是各自分开的两个。15、如何理解“不坏二谛各自之处”?答:世俗方面的缘起显现,有生、住、灭等;胜义方面无生、无住、无灭等,二谛各作安立,叫做“不坏二谛各自之处”。因此自续派就对所遮遣的法加上胜义的简别说:“在胜义中无有,世俗中是无欺有的”。16、为什么说“就究竟实相而言,‘世俗中有、胜义中无’此有、无二相不是各自偏堕而住”?答:现的这个相就是空的;空的同时而有这个显现。就像水月,正显现时得不到丝毫许的自性,而没有丝毫许自性的同时显现了水月。世俗中有缘起的生、住、灭和胜义中无生、住、灭实际是无二无别,不是各自偏在一边。17、世俗谛现相既然都是虚相,为何又说是无欺的?答:在众生心前是有这样的现相,这是符合事实的,因此是谛。18、为什么说凡夫地和小乘五道没有现前现空双融的法界?答:在凡夫地的资粮道和加行道中闻思和相似修空性,都不是真实的般若,小乘的五道中也没有真实的般若,因为都只是以分别心缘取影像,并没有现前现空双融的法界。总之,凡是以分别心观察修或安住修,都不是现前真实的般若度。19、解释:中观应成派现空双融答:中观应成派——中观应成派是趣入真实般若,首先要在学者心中引发现空双融的正见,,把重点唯一放在抉择离四边的各别自证智上。由此能做到以“汇集相违应成因”等的应成理摧破对方所计的一切有、无诸边,能抓住他内在具有的矛盾,指出过失说:“应成什么”。以这个原因,就取名为“应成派”。现空双融——是在正无遮的同时,也就是遮到没有丝毫可得的同时,缘起无欺显现而现空双融。现这一分和空这一分各自通达之后,融成一个,就是“双融”。在“显现”方面通达都是无而现的虚相,在“空性”方面通达本来没有生等的相。现即是空,空即是现。20、论述中观应成、自续二派的差别之处和无差别之处。答:两派在究竟的法义上没有差别,但他们在解释龙树、圣天的论典时诠释的方式决定有差别。⑴中观应成派在遮遣时不加胜义简别,而中观自续派加胜义简别。⑵中观应成派唯一着重抉择的是真实胜义,中观自续派唯一着重抉择的是假胜义。⑶中观应成派在抉择上不分两步,直接就讲真胜义。中观自续派在抉择上分两步走,首先施设假胜义,分开二谛说“世俗中有生,胜义中无生”等等,之后再入到二谛双融的真胜义中。般若品释思考题21、解释:无遮非遮答:无遮——心遣掉了所遮的法之后,不再引出或者成立其它法。非遮——心遣掉了所遮的法之后,又引出或成立了其它法。22、论述:在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也要修离四边的双融。答:凡夫要渐次地修离四边,以轮番的方式,首先修空性的习气遮掉有边,然后以无“有边”的缘故,抉择到没有“无边”,这样次第遮四边之后,依靠圣教和正理对现空双融做抉择,再由观察修和安住修引起觉受,这就是引起现见双融法界的正因。所以,在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中一定要修离四边的双融,不仅要修,而且作为根本来修,其它都是为了修它而积聚顺缘。资粮道时主要是依靠圣教和正理对现空双融做抉择,由闻思引发正见。加行道时要让现空双融的总相现出来修。总之,在大乘胜解行地都要修、而且都能修离四边的双融。23、以桌子为例,说明它的真实性远离四边。答:比如桌子,不落生、住、灭等有边,不落无生、无住、无灭等无边,不落生与无生二俱边等,不落生与无生俱非边等,桌子真实的体性离了这四边。每个法的真实体性是远离四边的。以诸法的真实体性或者胜义远离四边的缘故,胜是任何心所行的境。(答案选自讲记)24、以理成立“胜义非心境”。答:以心和言说都是世俗、不是胜义的缘故。胜义者,离一切边故(能立),非心行境(所立)。25、按照本释“心者为世俗”应如何解释?答:凡是心所缘的、语言所说的,都没有实有的东西,都如幻如化,追究它的实体,都是本来没有的。胜义理好比锐利的金刚杵,任何心识所现的法在它的观察前都不能堪忍。26、解释:天子,若胜义谛是身语意所行境性,则彼不入胜义谛数,成世俗谛性。天子,然胜义谛超越一切名言,真实中不生不灭,是离于所说能说、所知能知,乃至超过具一切胜相之一切智境,是胜义谛。答:佛在《入二谛经》中说:胜义谛不是眼根能见、耳根能闻等,也不是语言能说、意识能缘取的,所以胜义谛不是身语意所行的境。如果胜义谛是心识能缘、语言能说、身体能触的法,那它就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了。然而胜义谛超越一切名言,真如法性是没有缘生缘灭的,既然没有生灭,也就“离于所说能说、所知能知”真实义中,不论凡夫心还是圣者心,上至诸佛的心,都不可能以胜义为境,超过具一切胜相之一切智境胜义谛。27、解释:真中离戏聚,乃为真胜义,依于分别心,非真成世俗。答:真实中远离有、无等的一切戏论,才是真实胜义。依分别心而现的不是真实,只是虚相,就是世俗。般若品释思考题28、解释:有情自言见虚空,观彼虚空如何见,佛说见法亦如是,非见余喻所能说。答:世间有情说自己见了虚空,而事实上虚空没有任何色法、声音等的自体,怎么能见到呢?佛说见诸法的法性也是如此。除了“见虚空”之外不见有其它比喻能表示见法性。29、为什么“胜义非心境”这一句不需要作“胜义谛不是二取识的行境
本文标题:般若品释思考题(1--110题)(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2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