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墨子名言选粹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节俭则昌,淫佚则亡。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孟子闻过则喜,闻善则拜①。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出自《孟子·离娄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出自《孟子·告子上》。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以上《道经》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兼(廉)而不刿,直而不绁,光而不眺(耀)。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谋,其脆也易判,其微也易散。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不以其无争欤?故天下莫能与争。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民之不畏畏(威),则大畏(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单(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惟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以圣人云:受邦之訽(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荀子名言(1)锲而不舍(《荀子·劝学》)(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爱国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明志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持节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自强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诚信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知耻62.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66.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改过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厚仁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87.仁者寿。——《论语?雍也》88.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90.宽则得众。——《论语?阳货》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贵和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敦亲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重义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126.见得思义。——《论语?季氏》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13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13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好学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本文标题:诸子百家名言名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2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