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教育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教师、学生、学校;教育展望包括: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等本章已考真题:2000:教育学(名解)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③19C末20C初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一条线索: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④苏联凯洛夫《教育学》⑤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杨贤江《新教育大纲》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C50y)①1956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他的分类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人们观察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②1963美布鲁纳《教育过程》主张务必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化教育思想)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发现法教育)。③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④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法、2.调查法、3.实验法、4.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本章已考真题:(简答题)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0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05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的。(二)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问答: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2.动物的养护与抚育是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系列,是一种本能。它们不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不会进行劳动,也没有语言来传授经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3.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4.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反科学的。(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但学校教育产生后,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1.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阐述学生的特点,并分析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2.教育中介系统:它包括教育的内容(体、智、德、美、劳)和教育手段。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一、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1.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①从奴隶社会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学在宫府”—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教育与权力被宫府把持,文化典籍被宫府把持③“六艺”—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④奴隶社会教育的目的--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⑤轻视体力劳动⑥欧洲奴隶社会中的斯巴达体育体系:体操、军事训练;欧洲奴隶社会中的雅典教育体系:体操、军事训练、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以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能力2.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我国:①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②“唐朝学制”--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此外地方设州学、府学、县学③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而优则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④内容—“四书”“五经”也包括一些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⑤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棍棒纪律教育⑥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⑦选士制度和科举制欧洲封建教育:①两种类型: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②欧洲中世纪教育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③骑士教育的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④行会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新兴的市民教育开始(3)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形态的统称)教育的含义:A.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B.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4)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异同不同点:①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而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越来越紧密联系②古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垄断,具有阶级性;现代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垄断,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③古代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为阶级统治培养统治人才,现代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还担负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④古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现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自然科学的内容增多⑤古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⑥古代学校教育的方法手段落后单一;现代学校教育的方法手段多样、先进、现代化。⑦古代学校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天地里,是一种封闭式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样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相同点:无论古代学校教育还是现代学校教育都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广义的教育目的);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目的性,社会性,永恒性(5性)。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述一、课程的概念及意义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教学科目,又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以学科文化知识为核心,但又不仅包括间接经验,而且包括设计一定的实践—交往活动要求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的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开设的顺序与学时(学分)分配以及学年编制等部分所构成。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能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三)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二、课程的基本问题(一)课程设置的发展商代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祭祀、军事、乐舞和文学的知识和技能。周代的学校逐渐形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时期孔子注重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宋以后,提倡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学校主要课程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二)课程理论的发展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902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该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所提出的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泰勒的课程原理被称为“目标模式”,对课程理论的发展有很
本文标题:教育学+王道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8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