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东航并购显示资本市场保护伞作用
东航上市之后的并购重组历程,不是国企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改革历史,可以看到资本市场在国企改革中极其重要的后勤保障作用,给公司输送了急需的资金弹药,也让公司拥有了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武器。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从中看到国企通过资本市场改变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子。东航与上航重组毫无悬念地高票通过。10月9日,东航和上航分别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就东航上航联合重组等相关事项进行表决,各项议案均获股东高票通过,这标志着东航和上航已全部完成联合重组的内部法律程序。此前,东航与上航的人员、航线整合、为完成并购所进行的增发已经开始。东上合并虽然是含金量最高的一次,却绝不是东航第一次并购重组。事实上,在1997年东航股份公司在纽交所、香港联交所与上交所挂牌上市后,东航就进入了层出不穷的并购重组期。为贯彻落实民航重组任务,它在5年内连续重组了五家航空企业。纵观并购重组的历程,显然大多数是为了完成国企减负、做大的功能,而很少考虑到市场自身的规律。1997年12月东航兼并中国通用航空;2001年,东航兼并了长城航空公司,在此基础上与民航飞行学院联合组建了一家新的航空公司———东航宁波分公司;2002年,东航又以4个亿的代价收购了武汉航空公司40%的股份;加上后来陆续兼并的云南航空和西北航空,东航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一共“吃进”5家民航企业。除了长城航空与武汉航空之外,其他并购都是行政命令式的重组。考虑到上市之前东航一直保持较佳的赢利状态,考虑到东航上市之后的30亿元融资,这几次并购重组更像是变相交易———我让你上市,你给我背包袱,重新划分中国的航空版图,至于市场选择,那不是什么大问题。谁管市场怎么想啊。外在行政命令的并购重组是压垮东航的大包袱,而内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则是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且不提屡受人诟病的走马灯似的总经理调换,也不提东航燃油套保的巨额亏损,从人员的任命来看,仍然是官商不分,似官实商、似商实官,如东航前总裁李丰华被选举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独立董事,而国航董事长李家祥在搅乱了东新恋之后,被宣布接替杨元元出任民航局党委书记、代理局长。对于东航这样的国企来说,上市真的是好事吗?似乎未必。1997年上市之前,东航曾一直保持较佳的赢利状况,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航进入鼎盛时期———销售收入100亿元,年利润4亿元人民币以上,1996年利润额曾一路攀至6个亿,在普遍不景气的国内民航业中可称得上一枝独秀。但在上市重组之后,东航2006年巨亏28亿元,负债率高达93.72%。此后,由于东航引入新加坡航空自救之路被堵塞,回到了资本市场玩起并购重组游戏。上市不是好事吗?也未必。如果不是上市,东航怎么可能合并更具市场侵略性的上航?怎么可能走出负债深渊,回到三国鼎立的游戏主角位置?怎么可能在市场融入巨资,支付此次并购行动?我相信东航不会就此沉沦,经此次东上重组之后,东航藉规模优势,在华东地区的市场份额不可动摇,随着上海航运中心的建设,新东航可以藉区位优势与规模优势占据主动,更因为中国经济的活力,中国的航空运输有源源不断、增长率在世界居先的客货源。如果说中国资本市场设立之初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在大部分央企上市之后,现在则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并购重组是中国式拉长资金杠杆的办法,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减少产能的独门秘器。数年间,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位居世界前列。从2006-2009年上半年,共有123家上市公司进行了以促进产业整合、行业升级为目标的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到8334亿元,完成并购重组后上市公司净利润、总收入和总资产平均增长了1-3倍。目前有300多家企业的资产重组方案已呈报证监会。资本市场是中性的,既能成为国企维持垄断地位的工具,也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维护股东权力,将国企高管从组织任命,转变为上市公司的程序性任命。如果我们尊重资本市场,那么国企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真正转型为上市公司,否则,资本市场不过是垄断性资源分配的遮羞布,让人们在垄断体制下憧憬市场影影绰绰的光亮。注:此文只是以东航为例,展示资本市场的奇特作用。有人说为什么国航如此之好,恐怕是命好,有注资,不必背包袱。像李荣融先生说的,中国有竞争力强的航空公司吗?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次见到春秋航老总,皮鞋磨损,边缘泛白,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又一次听蔡洪平先生说,碧桂园上市路演,杨国强感冒,说饿一饿睡一沉就好了,让他听得心酸。我不会因此说他们是优秀企业家,但民营企业一分一厘都得从牙缝里抠。所谓大款,大多数时候是装给别人看的。
本文标题:东航并购显示资本市场保护伞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9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