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历史必修1总复习提纲
1母系氏族公社繁荣传说时代新石器时代→王莽新朝(9—23年)↓南北朝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元谋人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山顶洞人——形成1、原始社会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黄帝、炎帝、蚩尤父系氏族公社尧、舜、禹2、奴隶社会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3、封建社会(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2)发展、鼎盛、衰落:秦(BC221—BC207年)①封建大一统时期西汉(BC202—AD9年)东汉(AD25—220年)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魏(220—266年)三国(220—280年)蜀(221—263年)吴(222—280年)西晋(266—316年)两晋东晋(317—420年)十六国时期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北朝(439—581年):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隋(581—618年)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55—763年〉)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五代(907—960年)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西夏(1036—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原始群2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明(1368—1644年)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中华民国(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第一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①方国联盟②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③政治特点:神权色彩2、西周:(1)分封制: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基础:井田制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政治隶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②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局限: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瓦解: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2)宗法制: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父系)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目的: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其最大特点)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深远影响: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础。(4)礼乐制度: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由周公制定。其实质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3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④尚未实现最高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第二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课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考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始皇帝”的来历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刺”;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基本特点及表现(1)基本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2)具体表现:①皇权至上;②皇位终身和世袭。3.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1)措施:中央:①实行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②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三者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基层机构有乡、里等)法律: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曾采用李悝的《法经》,并改法为律。)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①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下令修建“万里长城”;②修建驰道;③统一货币、度量衡,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④严刑峻法。(2)影响:①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②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秦朝实行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4.郡县制(1)形成和演变:①春秋后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普遍推行;②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秦以后一直沿用。(2)特点: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3)影响:①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②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5.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建立基础官吏权力与中央关系分封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要的不同),并拥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相同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4第三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1)汉初的政治制度制度:“汉承秦制”,有所调整和变化。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国并行制。影响:“七国之乱”。(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措施:中央:设中朝(内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地方:①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封国;②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影响: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2.隋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评价:①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又互为补充,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②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弥补了君主才干不足。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⑤消极: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容易导致相互推诿、相互扯皮,从而降低行政效率。(3)地方:唐朝中后期在地方军镇设节度使,出现“安史之乱”,平定叛乱后又形成藩镇割据,导致长期战乱和分裂割据的局面,唐朝走向灭亡。3.宋朝(1)措施:收精兵:①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②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③实行“更戍法”。(北宋军事政策)削实权:①“杯酒释兵权”;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相权一分为三;③文臣取代武将任州郡长官;④州郡设通判,牵制知州。制钱谷: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2)特点:①“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内外牵制”、“守内虚外”;②集权基础上的分权。(3)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极:造成了“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局面。4.元朝中央:一省制。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省制。评价: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②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5.演变特点或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6.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秦朝:郡县制东汉:州郡县唐朝:路府县宋朝:道府(州)县元朝:省路府(州)县明清:省道府(州)县(州)5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官用官制度西汉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品德)者为官魏晋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门第),不利于选拔真才实学隋科举制创立文帝用分科考试(才学)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科举制发展完善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演变趋势:①选拔标准:由世家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公开考试。③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君主专制主义。表现为:皇权至上、帝位世袭、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②中央集权制。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③评价: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第四讲、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①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②地方:废行省、行三司。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归中央。③制定了《大明律》,充分体现了君主的专制意志。④设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控制。(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专制主义强化的极端表现)⑤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二、明朝内阁的设置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②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权力逐步扩大,有“票拟”之权;③皇帝“批红”,掌握最终决策权。④评价: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王权。三、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1总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9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