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 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作者简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临川王,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该书在魏、晋是当时盛行的小说集大成之作,对后世的小说和笔记小说发展影响很大。•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本文《期行》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期行•一、找出生字词,注音释义期行()太丘舍去()尊君在不()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qī约定fǒu通“否”,表疑问wěi丢下,抛弃yǐn牵引,拉gù回头看shě放弃课文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约定到,来行:出行放弃古意:离开今意:到…去才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放弃等他就离开了,走后不久友人才到。•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通“否”,不在在门外当时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您译文:元方当时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就语气词,表感叹,“啊”古意:丢下今意:委托别人表顺接译文:太丘的朋友就很生气,说:“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您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连词,就对…感到惭愧牵引,拉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译文: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①交代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背景的句子是:•说明不守信用的人是:•②友人发怒的原因是:•③对话的地点是: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陈太丘的朋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门外问题探究•1、文章记叙元方七岁时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主要表现元方的聪敏,为人方正直率,敢于据理力争,尤其是懂得为人的道理。问题探究•2.陈元方是怎样反驳友对方(文中的“友、客”)的?(找出相关的语句)有何技巧?•“君与家君其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问题探究•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元方的聪明值得赞叹,但当友人知道错误想改正时,元方却不理别人,未免有点得理不饶人。朋友虽然开始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后来知错就改,值得鼓励。问题探究•通过学习这则故事,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从人物分析:•陈太守:•友人:•陈元方:守信但没有耐心。急躁,无信,无礼,但知错能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但有失礼。•从道理分析:•陈太守:•友人:•陈元方:通过他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他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小结这个故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要有时间观念。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知错能改,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人。乘船•《乘船》给下列字词注音释义歆辄携邪拯xīnzhéxiéyézhěng当即、当下相当于“吗”的意思救助携带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一起,都想要搭船当时对……感到为难代词,这件事译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对这件事感到很为难。•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恰巧,幸而还同意抛弃为什么译文: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的原因迟疑,犹豫不决难道因为先前接受请求罢了能够,可以译文: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的请求,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救助凭,根据的于是当初评定译文: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和劣。•如将《乘船》一文分为三个层次,你准备怎样分?•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开头到“何为不可”)写二人对别人搭船一事各持己见。(故事开端,起因)(“后贼追至”到“遂携拯如初”)写王郎欲毁约,华歆坚守诺言。(故事发展、高潮)(末一句)写世人以此事评定二人品行。(结局)•“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是怎么评定华歆、王朗二人的?•华歆:•王朗:为人谨慎,考虑实情细心周到,重信守诺。热心果敢,但做事缺乏考虑,没有远见,轻诺寡信•读完《乘船》,它给了你什么启发性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不能轻诺寡信。答应别人时要慎重考虑,许诺了就要尽力而为,不能失信。小结•这篇文章以对比的写法,写出华歆、王朗对逃难者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从而表现出两个人和不同品格和境界;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华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尾的一句话更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小练比较下面各组着色的词⑴时{⑵可以{⑶之{歆辄难之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可以为师矣宁可以急相弃邪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它(代词,指这件事)的(结构助词)时常、常常当时可以因为可以凭•1、陈太丘“已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这么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所携之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中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幸尚宽,何为不可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作业•1、抄写课文一遍•2、背诵课文
本文标题: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 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4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