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六讲
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年鲁国陬邑(zouyi)人,今山东曲阜(fu)一.孔子生平介绍11、艰难的童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诞生于鲁国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3岁时,父亲叔梁纥ge去世,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19岁的孔母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que里,过着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3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2、青壮年时期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17岁,母亲去世……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开始授徒讲学。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政治上的辉煌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不久升为司空、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摄行相事”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之后,孔子为加强国君的力量,削“三桓”失败,在内外反对势力的排挤下离开鲁国,出访求仕。3、周游列国时期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处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仍“知其不可而为之”,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7一个故事: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60岁的孔子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2、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孔子不仅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且还有性命的危险,他对此持什么态度?思考与讨论1、孔子的主张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84、晚年时期68岁,孔子回到鲁国。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但政治上得不到重用。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73岁,患病,不愈而亡。自学礼乐创办私学,收徒讲学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孔子的一生从政失败10二、孔子与天、天命1、孔子信不信世界上有个最高的主宰呢?2、是否认为万物都来自这个最高的主宰呢?孔子没有明确讨论人的生命的起源问题,但是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可以推出他相信有一个至高的主宰---天,在统治着万物。证据如下:1、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yi第三》祭祀祖先就应像祖先真的在面前一样,祭神就应像神真的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没亲自参加祭祀,就和不祭祀没有什么两样。”思考与讨论:孔子对祭祀的态度,表现了儒家的什么修身内容?诚意(内和外、表和里,形式与内容要一致)2、祈祷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lei)曰:‘祷尔于上下神祗(zhi)。’”子曰:“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第七》《诔》,祷文篇名3、安全感和信心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第七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故事背景: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4、敬畏之心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a大人,侮wu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不知道怕,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教。”(1)“畏天命”: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这些都是“畏天命”。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怕,就成为最可怕的人。(2)“畏大人”: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敬畏,才能听取他人的教诲和忠告。(3)“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怕违反圣人之言的人知道因果报应的严重性,也知道该如何为人和做事。5、顺应天意(1)“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2)“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6、最高主宰深藏不露、大智慧不着痕迹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十七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生死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物的生灭。总结:孔子认为“天”是最高的、万物的本体和主宰,他对天的态度是:敬畏,顺应,依靠不知不言三、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目的和核心内容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礼坏乐崩;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3.核心内容:(仁、礼、中庸、恭、宽、信、敏、慧、义、信)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25四、同学分享1.孔子的“仁”的内涵是什么?2.孔子的“礼”的内容是什么?3.仁和礼是什么关系?26五、仁----孔子伦理、政论的基石27人—人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一)仁的内涵1、子曰:仁者爱人。实例:药家鑫先闯人,后杀人灭口-敬畏生命吗?对方的生命也宝贵吗?-想到对方也有家人吗?结论:以牺牲对方的生命来保全自己==不仁,恶因种恶果。28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例1:一个诸侯国君想成为天子,就是不合礼,也就是不仁。例2:别人的丈夫有权、有钱、英俊,不能占为己有。不合礼,则不仁。293、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恭敬,宽容,诚信,敏捷,慈惠303.1关于“恭敬”的例子演示:老板:小李,你死到哪里去了?快回来。(小李去厕所了)。丈夫:老婆,你还不做饭?妻子:你自己不会做啊?没看我正忙吗?售票员:一块钱都没有啊?没钱就走路啊,上车干什么呢?(顾客没零钱)313.2关于“宽容”的例子演示:(1)A在公车上踩了B的脚A:哎呀,人太多,不好意思B:嫌挤打的啊,眼睛瞎了?你也看着点啊?A:不是有意的B:你还有理由了?没注意,我的脚就不痛了?碰上你这个丧门星,倒霉!323.3关于“诚信”的例子慈惠演示: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我的朋友买奶粉的曲折故事333.4关于“慈惠”的例子同学举例--李连杰的壹基金--比尔盖茨的捐赠344、孝悌与仁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4.1孝的含义(1)发自内心地敬养父母即“孝”。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记载,35(2).设身处地关爱父母即“孝”。《论语.为政》中说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认为,子女生病时父母会非常忧愁和担心.作为子女也应该特别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孝顺。《论语·里仁》记载,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的年庚不可不谨记在心一方面.要为父母颐年高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父母年迈体衰而忧虑36(2)设身处地关爱父母即“孝”,遵循父母之志即“孝”《论语.学而》载,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健在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如经过多年都能够坚持父亲教导的为人处事原则,就是做到孝敬了37思考与讨论:1、为什么孔子把孝悌视为仁的基石和根本?2、啃老族与孝38思考与讨论:仁的举动从尊敬父母,爱父母爱家人和家人开始,一个不孝敬父母,不爱家人的人,能爱他人吗?394.2“悌”即尊敬兄长,兄长爱护弟弟。但在《论语.学而》中,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05人我一体,推己及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观看奇人李春平的故事李春平有什么品德成就了他的人生?42思考问题:1、仁和礼的关系?2、仁、礼和中庸的关系?3、个人的“修身”与治国之间的关4、系是什么?43材料一仁者亲(爱)亲(亲人)为大——《中庸》材料二厩焚(孔子家的马棚失火被焚)。子退朝(上过朝回家,才得知此事),曰:“伤人乎?”不问马(注:在当时,马车是地位的象征,是孔子身份的证明物)。——《论语·乡党》材料三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论语•为政》材料四苛政猛于虎。——《礼记》材料五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问题:请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仁”的含义。(1)含义:对别人——①爱亲人②爱他人对统治者——仁政、德治对自己——克己复礼⑵“仁”的思想(伦理概念)(2)方法:“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孔子的爱人是有等差的爱VS墨子兼爱是博爱无区别的爱。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子曰:仁者爱人。①含义:②地位:③表现:评价: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体现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爱,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仁爱有等级⑵“仁”的思想(伦理范畴)对于统治阶级:对于普通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宽以待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是有进步意义的。)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仁者爱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47“仁”的思想——核心(伦理范畴)“巧言令色,鲜矣仁”。并且在司马牛问仁与孔子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仞。”而且紧接着说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意思是“仁”做起来非常的困难,说起来应该更吃迟钝点。在《论语·子路》篇中有“刚毅木讷,近仁。”“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48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49为政以礼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50“礼”的思想:(1)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2)礼的实践方法: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克己复礼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范畴概念)53杏坛说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杨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钱穆先生注: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为政以礼54⑶中庸之道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互为表里”礼仁关系:礼:等级规范;仁:人际关系礼√仁Χ——矛盾激化礼Χ仁√——模糊上下尊卑“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哲学范畴)55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②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3、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思想史第六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4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