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茶文化欣赏从茶道说起——茶与茶的内涵从茶道说起茶,对于中国人而言,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所谓“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是将茶推到生活必须品的地位,无论是否能品味出其中的文化底蕴,中国人总是习惯喝一杯茶,从儿时被父亲要求一同喝茶,到中年陪父亲一同喝茶。茶,对于我而言,其中也是父亲的一部分。茶,是中国的国饮,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维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分,有明目,清脑,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国人相信常年饮茶,能延年益寿,而现代进步的科学也已证明茶确实具有医学上的效用,对人体有益,而今,茶已是世界公认的天然的健康饮品,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因而最初茶被视作药用,而后发展为饮品。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不断有“非茶之茶”被人们发现,例如昆仑雪菊等花茶,也有通过特殊方法发酵的虫茶。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有这样的描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茶经》所述不一定是历史现实,但是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我国制茶和吃茶的历史之长。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不仅是作为一种饮料,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化——茶文化,不断发展的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影响着世界,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魅力。传统意义上的茶被分为六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绿茶: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代表茶有:蒙顶甘露、日照绿茶、六安瓜片、龙井茶、碧螺春、信阳毛尖、紫阳毛尖茶。黄茶: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m)霍山黄芽蒙洱银针、蒙顶黄芽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叶。代表茶有: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茶。红茶: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m)祁门红茶、荔枝红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工夫红茶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一带,以潮汕的工夫茶为主。黑茶: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m)普洱茶六堡茶湖南黑茶(渠江薄片金茶),原料粗老,因为采摘时使用一种小刀子,又被称为“刀子茶”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压制成砖。白茶: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m)白毫银针、白牡丹,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白茶白毫显露。比较出名的出自福建北部和宁波的白毫银针,还有白牡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茶,现今社会上出现“非茶之茶”,如广东凉茶这种非传统的“茶”,从原料上来讲它更应被称为“药”。还有虫茶,出于湘、川山区,是化香夜蛾吃了化香树叶排出的粪便,这种特殊的茶,香郁甘美,回味无穷。中国茶道的发展不仅仅是茶叶本身种类及品质的发展,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一系列繁琐而极具仪式感的过程构成了古代中国的茶道。唐人陆羽所著《茶经》自然只能包括唐前的饮茶文化。唐时人们饮用茶汤,类似于目前日本的茶道,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此时加入一些盐,姜,桂等调味料到水中调味,而后世随着制茶工艺的不断进步,茶叶原本的清香被较完整的保留下来,于是从明代开始更为自由的冲泡式的饮茶方式逐渐取代了点茶法。但这绝不说明哪种方式更好的之类的问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需要的表现方式不同。不同的民族,地区对茶的理解有所差别,这种差别也通过喝茶方法表现出来,如云南布朗族常将茶制作为烤茶,土家族的油茶汤。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观赏茶艺表演赏心悦目。不管是温杯洁具,醍醐灌顶,还是凤凰三摆头,其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能让人觉得作为一个茶客受到了真诚的欢迎和尊敬。那无声的语言让人安逸,而乘过茶的闻香杯和品茗杯给你带来嗅觉视觉和味觉的三重享受,让人心旷神怡。茶需三口饮尽,一口为尝,二口为回,三口为品,即谓品茗。一杯清茶,一杯心情,一杯人生,恬而淡雅。对于不同的茶,茶道也会有微妙的差异,让人在多次观赏时不会觉得千篇一律。欣赏茶道,是走进茶道的第一步。要想对茶道艺术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就要对它有根深的了解。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茶道,茶道,品茶论道。茶道的定义至今都没有明确的定论。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比较认同此种说法。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传统茶道想要表现出“理敬清融”的意境。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茶道”有时也可以理解为茶道,运茶的道。川藏茶马古道,几乎是依靠人的肩膀背出来的,自古以来,从雅安出发的藏茶被茶背子翻山越岭背至康定。这条条茶道洒满了茶背子的汗水,从雅安道康定身下是仅容一人的小路,身上是三百斤的货物,这也是茶文化的一个层面,如同茶千年不断的传承,这精神层不断传承。我们泡一杯茶,茶都浮在水面,然后逐渐沉入杯底,这使我们领悟到,人就是这样的,开始不成熟的时候,都是浮在面上的,但是随着你的经历多,你的知识的增加,社会阅历增加,你就会沉下去,有时茶即人生。
本文标题:论文:从茶道说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5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