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从高考语文阅卷反观答题要领
从高考语文阅卷反观答题要领高考语文卷的主观题和作文题,由于文无定法,语言没有完全固定的、统一不变的含义;而阅卷人的好恶也难以预测和把握。所以,掌握答题要领是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一直着力研究的问题之一。首先要研究新课标下的高考大纲(说明)和考卷,力图找到可行的方法和途径,进而运用各种知识,调整解题思路,以求最大限度、最接近于标准的答题方式来应对高考。比如,通过了解评卷的过程及评阅方式来掌握答题技巧和估分尺度,可能会对应考的师生有一些帮助。2010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对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运用和探究六种能力的考查,试题按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六大部分编排。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二选一。总的来说,学生在客观选择题上错的稍多,普遍有3到4个;主观题做得较好。说明大多数人理解和表达方面清楚明白。如我校的平均分是122分,即使是选择题错3个,也能达到120分以上。作文的分数较高,基本都在50分上。一、评阅的大致流程最先是中心组的专家对本年度考题和答案进行学习、研究,尤其要认真仔细地研讨命题方提供的评分标准,在严格遵守标准的原则下制定操作细则。接下来是评阅的骨干人员学习、研究和培训,抽阅并提供各类样卷,供评阅人员参考借鉴。最后是全部评阅人员到现场,先熟悉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再集中培训以期准确掌握评分尺度,然后是试评和多层检测阶段,所有阅卷条件具备后才开始正式评阅试卷。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翻译与断句共10分,通常为两个句子,每句5分。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的词语分别作了要求,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一般是每句2分;“关键词语”则主要侧重在实词和句式的理解上,通常有3个词,各1分。有些关键词学生未必能全部译出,但有了“大意”的分数,仅懂得大意也可得相应的分数。如2009年课标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⑵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两句中“凡”“圮坏”“法”,“勒”“通衢”“填”均为得分点,一处1分,加上全句的意义指向和文句通顺的2分。【答案】⑴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处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⑵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二)应对策略和方法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学习古诗文,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进知识,陶冶情操,丰富想像,同时还能丰富语言,提高文学素养。应对高考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①必要的文学常识;②合理的阅读方法;③准确的语言表述;④日常的诵读积累。(1)要重视教材的复习,打好知识基础。高考考查的是考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把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的能力,而课内知识就是这种能力的基础。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教材,不论试题如何千变万化,选材如何层出不穷,那些考点、能力点依然离不开教材。所以我们要重视教材、尤其是经典篇目的复习。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制胜的把握。(2)应特别强调“读”和“写”。这个时期的复习任务重,练习多,老师和学生的身心也大多疲惫懈怠了,有时就会以各种借口放松对这两项能力的练习;另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大注意动手写,也没养成诵读的良好习惯。而这两项恰恰是高考中最重要的得分能力,一定要培养、保持、发展和不断提高(3)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用法①实词:《考试大纲》中规定应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平时不断积累常见实词的主要义项,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如2010年课标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答案】(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得分点】(1)“以”“缘”“堞”。(2)注意“弃江中”“浮断木”的省略和“浮断木”的句式特点,以及“实”的意义。②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近年来高考试题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已放到了文言翻译中,且很可能是得分点。由于这18个虚词是精选出来的,除了常用在句尾的“也、者”外,几乎都在试题中出现过,尤以“而、其、为、以、因、于、与、之”等出现频率最高。这些虚词的特殊的用法,如“之”的提宾、定语后置、取独,“其”的语气助词翻译时相对应的现代词语等。③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1)被动句。“……为……所”和“……见……于”的结构。(2)省略句。动词宾语的省略,介词宾语或介词的省略。(3)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3。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4。“唯......是......”的固定格式;5。“之”字提宾。(前三种必须是代词作宾语)(4)定语后置。主要标志有“之”“者”。(5)状语后置.主要标志有“于”“以”。(三)古代诗歌阅读通常是一题两问的主观题,共11分。设问一般涉及思想内容(感情)、形象(意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等的初步评说、鉴赏。前一项总体可说是将诗句意境准确表述;后三项要准确判断并合理分析,难点在“表达技巧”的确定上。可以将三者综合在一起来表述,得分点根据命题重点而定。做诗歌鉴赏题,不要简单地贴标签,也不要一味堆砌鉴赏术语,而要把功夫下在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上。阅读时应该做到:理解古诗词时,要能够运用相关的工具书或资料,从不同角度把握古诗内容,如抓住诗题(包括诗后所给的注解)、当时的朝代背景、作者的境遇、重点的词句等。更有效的方法是想像诗中描绘的画面场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并通过反复地诵读,较好地领会作品的意境,找出所用的手法。例:2007年海南宁夏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能写出对第一联句意补充,就给1分;能指出两联间句子的承接关系,给2分;稍加分析说明再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写出托物言志就得2分;写出作者之“志”,给2分;写出抒发什么样的情怀,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3分)。“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分)。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2分),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2分)。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2分)。要遵循鉴赏诗歌的一般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简言之,就是“因文识象,由象悟道”。语言是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础。而鉴赏语言,其中鉴赏炼字尤其重要。还要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这里说的用词准确不仅指答题组织答案方面,还包括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在鉴赏一首诗时,头脑中—定要有确切的文字,要找到最能体现诗歌内涵、作者情感以及阅读感悟的词句。也就是说,考试时的答案必须是不可替换的。三、现代文阅读“高考大纲”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这表明现代文阅读考查分为两类——一类为考查逻辑思维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另一类为考查形象思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它同听、说、写作相比较,有其独特之处,即它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阅读能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所以现代文阅读测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核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四个不同层级。“评分标准”中通常在需要考生理解和表述的题型答案后附“意思对即可”,这就需要准确的语言表达,还需注意文章的整体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理解和把握。答题的要点是思想情感的综合概括,表达技巧的分析,字词、句的作用等。概括综合的能力很重要。找到与问题相应的文段、词或句子后,不要急于照抄,要理清命题意图或答题指向,尤其要提炼语言和意思。2010年课标卷11题(文学类文本):(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高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以及人物自己的言行、外貌、心理和典型的细节等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性格,尤其分析不同情节中人物性格的变化,就一定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尤其是通过关键的细节来把握,否则,答案会僵化而不准确。插入引用的作用通常有:①补充叙事,使情节更加合理;②推动情节发展;③留下悬念或想象空间,增强效果等。环境描写一般有两个大的作用,一是推动情节发展,点化人物的命运;二是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和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
本文标题:从高考语文阅卷反观答题要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7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