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8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
课标版生物第28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知识梳理由①生物群落与周围的②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③生物圈。2.类型:(将a~j按类型入座)a.海洋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e.农田生态系统f.果园生态系统g.冻原生态系统h.淡水生态系统i.荒漠生态系统j.人工林生态系统类型 :ah:bdgi:cefj水域生态系统④ 、 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⑤ 、、、 人工生态系统⑥ 、、、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①自养异养异养生物类型a.光合自养生物:②绿色植物和蓝藻等b.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等大多③动物,寄生植物(如菟丝子)④腐生细菌和真菌,腐食动物地位生态系统的⑤基石生态系统最⑥活跃部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作用(1)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2)为消费者提供⑦食物和栖息场所(1)加快⑧物质循环(2)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2)实例(3)特点:⑥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食物链中一般不会超过⑦5个营养级。2.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⑧多种植物,也可能被⑨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3)功能:生态系统的⑩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4)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 营养级。 1.判断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叙述的正误。(1)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2014海南单科,16B)(√)(2)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动物,因而不是生产者。(2014海南单科,16D)(✕)(3)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2011海南单科,21C)(✕)(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者一定是植物。(2008广东单科,15D)(✕)(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008重庆理综,1D)(√)(6)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2.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答案D生产者是指能利用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的生物。生产者是能量流动的起点,属于第一营养级,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底端。生产者大部分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原核生物,如蓝藻、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D错误。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答案B太阳光和水分、空气一样都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病毒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蚯蚓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突破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1.生态系统成分及相互关系 重难突破各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生态系统成分认识的误区错误说法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如结核杆菌属于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生产者是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自养生物也是生产者,正确的说法是: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 (1)根据双向箭头A D确定A、D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①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②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③B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典例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 A.①B.②C.③D.⑤ 解题关键根据单、双向箭头判断①所代表的成分是解题关键。 解析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及①有三个箭头指出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大气中的CO2;根据①②④的碳都流向⑤,可进一步判断:⑤是分解者,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 答案D1-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答案C 解析绝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还有一部分动物是分解者;细菌大多数是异养生物,少部分是自养生物;同一种生物可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成分,如眼虫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1-2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图中1与4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而1与2均指向3,1有3个箭头指出,4有3个箭头指入,可以判断出1、2、3、4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与2所包含的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还缺分解者3,故A错;3(分解者)中既有原核生物,也有真核生物,故B错;4可以代表大气中的CO2,那么③过程为光合作用,②过程代表细胞呼吸,而①表示捕食关系,故C对,D错。突破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分析(1)表现形式 (2)营养级 (3)单向性: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通常不会逆转。(4)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1植物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动物所处营养级级别消费者级别2.食物网分析 (1)营养级位置: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占据第三、第四营养级。(2)种间关系: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3)食物网复杂程度:食物网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1.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判别(1)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每一个环节为一个营养级。(2)对于动物而言,其营养级与消费者的级别并不一致。营养级级别=消费者级别+1。(3)分解者不能归入食物链中任何一个营养级。这是由于分解者与动植物之间不是捕食关系。2.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1)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相关生物都减少。(2)“天敌”减少,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举例如下: 若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将减少,鹰过多捕食兔和鸟,从而导致兔、鸟减少,因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典例2下面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 解题关键据图确定食物链→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由食物网确定数量变化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戊都是生产者。当丙的数量减少时丁可从戊、乙处获得能量,乙可直接从甲处获得能量,故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辛在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三、四、五)。除丁和辛、丙和乙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外,乙和丁之间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答案D2-1下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只体现了2种成分 答案D 解析分析可知,该图由5条食物链组成;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都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4种生物;该图只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2请据图回答: (1)图解表示一个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图中的光、CO2、H2O、N2是它的。(2)图中有条捕食关系的食物链。(3)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其主要作用是。(4)蛇属于第营养级。(5)次级消费者是。(6)若蝉的数量突然增多,则生物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的是,会减少的是。 答案(1)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2(3)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4)四、五(5)螳螂和黄雀(6)螳螂、黄雀和蛇绿色植物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光、CO2、H2O、N2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细菌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3)细菌多数属于分解者,主要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4)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5)初级消费者为植食性动物,次级消费者为小型肉食性动物。(6)蝉增多,会取食更多的植物,同时会使螳螂和黄雀的食物增多导致它们数量的增加,黄雀的增多进一步使蛇的数量增加。
本文标题: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8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8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