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件_文化生活_第六课_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概览考向定位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意义类、措施类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主要立足文化发展,具体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考点考向概览〖速记图表〗中华文化独特性力量基本特征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择题中,主要是考查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区分与判断;在主观题中,主要是分析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中华文化的特征还包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思维拔点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发展时期殷商时期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明清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作用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独尊儒术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产生宋明理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具有划时代意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①表现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②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史学典籍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了衰微,落后于世界文化的发展。(2)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通用,也不能笼统地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特别示提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①为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②怎么办——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A.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B.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C.创新角度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①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②见证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①民族文化的作用和体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②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不同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侧重于从横向和静态,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表现不同表现为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具体表现在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联系(1)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特别示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区别概念中华民族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一个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一般指具有历史传统的、地域的、非主流文化具有独特具体的地域性;研究对象是特定范围的族群和社区;民族性联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1)三者之间的区别①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②民族文化:民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生活的,以血缘或密切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具有共同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而所谓的民族文化,就是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③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特别示提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2)三者的联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示提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的地位: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2)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3)包容性的表现:①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存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②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③包容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4)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具体如下: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因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样,在文化交流中既可以“求同存异”又可以“兼收并蓄”。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在文化交流中,既可以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又可以“取长补短”,丰富充实自身文化,还可以加强对外域文化的理解。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特别示提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点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之源。〖思维点拔〗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可以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来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另外,在涉及两岸同胞为什么有强大的文化认同感时,可以结合第四课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第六课中华文化的力量、第七课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团结统一精神等来理解。考点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本文标题: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件_文化生活_第六课_我们的中华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8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