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KXSJ2011013419传媒学院闫金良
1我所崇拜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闫金良长春130117【内容提要】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范长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完成了大量的新闻理论创新,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他将新闻事业与社会紧密结合,并参与新闻事业的管理,在新闻领域可谓泰山北斗。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设立了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关键词】科学意识科学创新科学创新素质范长江发展科学意识发展科学创新发展科学创新素质一、创新、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的相关理论探索1、科学创新、科学创新意识与科学创新素质的理论研究科学意识是对于科学的认同态度,是从科学的角度理解阐释问题的基本角度,它也是我们迈入科学殿堂的首要树立的意识。关于科学意识,学者汪亚民认为:“科学意识就是人们对科学所处的环境和科学的本质、规律、方法、精神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科学创新是当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它引领着社会的前进方向,每一次科技创新都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科技创新是当代中国的重大课题,它存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科学素质是指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1科学素质是一个创新者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创新者的基本素质。创新者能否创造出科学理论和进行科学实践首先要看其身上是否具备科学素质。2、发展学科学意识、发展学科学创新及发展学科学创新素质1徐志峰.百度词条.“发展科学是从人文学角度分析了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发出了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有可能导致人类生理机能和社会结构发生退化的警告。接着提出了发展学的新的学科构架和发展学的核心理论——和谐发展: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发展学是以和谐发展,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为核心的新的科学。”2发展科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分析了当代社会的危机及其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解决为题的方法。把发展提升到科学的角度,把发展学科学化,说明发展日益需要正确的走向正确的道路,人类发展需要在科学规范和预测的前提下走向未来。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应,发展意识是人们在发展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在当代,发展意识包括全球意识、极限意识、代价意识、时空意识和人本意识等内容。”3随着这种新发展观的出现,发展研究迅速超越经济领域而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各学科以自己所特有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发展的概念进行了诠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赋予“发展”的意义和新的要求更加的多了,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它是要反映客观现实的。“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了创新的内涵和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要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也要学习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则,同时更要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发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超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和超越”是一个时髦的话题,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创新和超越的结果;个人的成长也与创新和超越息息相关。”4创新被摆到了桌面上,创新需要一人为主体,因而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就日益显得重要创新素质由“创新”和“素质”两个词组成。所以必须从“创新”和“素质”两个角度来把握创新素质。发展创新素质无论是对于国家、社会还是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素质的发展不仅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而且成为新世纪大学生的主旋律。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是指大学生创新素质在过去的基础上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紊乱到有序、由旧质到新质的变化过程。3、新闻科学意识、新闻科学创新与新闻科学创新素质2百度百科/发展学杨亮才.论发展意识.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1年03期4《要创新,要跨越,归根结蒂要科学发展》3新闻科学意识,就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发现、感受、认识、分析和确认选择的能力。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各种新闻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运用,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新闻事业的管理等。5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的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活动、新闻事业和新闻思想发展的历史。二是理论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学的原理。三是应用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业务活动的原理和技巧。除了这些,还有狭义新闻学即理论新闻学。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近20年的新闻实践中,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报道,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同时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也产生极大影响。新闻学创新经过近百年的演进,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发展,如今新闻学已具有丰厚的学术积淀,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大学科,并与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等并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9大学科。此时,我国新闻学正面临全面构建自身学科以及教育体系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此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创新体系既顺理成章,也刻不容缓。谈及新闻的创新素质首先要说说新闻素质。“新闻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以及法律素质、获取信息能力、专业化素质、人文素养。”8首先新闻的创新素质寓于新闻的素质之中,它体现在学习习惯的创新,报道方式的创新,文风、态度的创新,专业化理论、道德规范、法律的创新。其次新闻学创新素质还体现在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尤其是记者的素质。记者有必要掌握一些情报学和信息学等方面的知识。新闻记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化水平,在信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受众知识、文化水平提升,记者需要在全能型的基础上向专家型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专家型记者的特点是在具备一个普通记者各项基本素质的同时,兼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新闻记者的人文素质也亟待提高,《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陈小川在《中国新闻教育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一文中认为,“记者,5沈爱国.新闻学基础。[M].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8027175.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4应该有一种人文追求,有一种理想,才去做记者。二、范长江的成长经历1.我所熟悉的创新者范长江之情况概述范长江同志(1909.10——1970.10.23)“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6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报道过红军长征壮举,披露过西安事变真相,他还热情反映陕北根据地的景象,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用事实驳斥了反动势力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种种攻击和诬蔑。他曾发起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也就是中国记协的前身,团结大批进步青年记者,在新闻战线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积极地配合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他自幼就随堂兄弟跟着祖父学习识字读书。1927年初,他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中央政治学校并加入了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他清醒地认识到,抗日救国是出路,而国民党并非他的归宿。1932年初,他来到北平并于同年秋天,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方面。由于他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大公报》社的注意。《大公报》社总经理胡政之还亲自出马,请范长江专为《大公报》撰稿。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西上,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之后,他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他的通讯中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更为可贵的是,他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字里行间显然倾注了他对红军的同情,甚至敬意。他的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1937年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范长江到达延安。当天下午,“抗日军政大学”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范长江先后见到了毛泽东、林彪、廖承志、朱德等。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任新华总社总编辑的他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范长江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6刘云山.在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5开拓者之一。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等职,1952年后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为创建和发展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的11月8日,即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2.新闻巨子范长江科学创新意识的形成1927年初,黄埔军校到重庆招生。范长江立刻赶去报考,但还是迟到了一步,黄埔军校在重庆的招生工作已于一天前结束。范长江不想再回内江去,便找到当时正在重庆的同乡黎冠英,通过他的介绍,进入了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1927年初的武汉,政治形势异常复杂。国内动荡而复杂的政治局势使只有19岁的他倍感迷惑。他觉得,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好好读书,从读书上找出路。”于是,他毅然离开了部队,重新开始了求学之路。1928年秋,范长江来到南京,考入了中央政治学校,该校原名中央党务学校,是国民党政府培养行政干部的大学,学制四年,校长由蒋介石兼任。中央政治学校规定,学生入学时必须全体加入国民党。因此,范长江在这里成为了一名国民党员。他选学乡村行政系,打算“将来在穷乡僻野中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这个时期的范长江还处在一个相对迷茫的时期,他的理想是天真的,他对于当时政治局势和职业道路的认识是纯真的,在他身上体现着强烈的学生气息。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同年秋天,经过自己的努力及友人之助,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在北大期间,他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以丰富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1933年,范长江以“热河战地记者”的名义随队前往,兼给南京的《新中国报》和《民生报》写战地通讯。他在北大又组织了“1936年研究会”,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来研究世界大战形势的变化。研究会由范长江起草并拟定纲领,在北平《晨报》上公开发表,连载两天,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933年下半年起,他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方面。由于他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大公报》社的注意。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同年秋天,经过自己的努力及
本文标题:KXSJ2011013419传媒学院闫金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0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