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页脚--大众传播理论课堂作业题目:传播效果研究之“创新扩散理论”--页脚--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又译成创新传播理论、创新散布理论、革新传播理论等,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扩散》一书。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补充,重点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以及如何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内容提纲:创新扩散理论的提出背景创新扩散理论的集大成者理论的局限性和修正当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一.创新扩散理论的提出背景1.起源——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创新扩散的问题引起人们注重自20世纪开始,创新的浪潮席卷全球,新观念、新工艺、新装置及大量外来的文化不断涌现,或从其他地方借鉴而来。工业革命期间,创新的速度加快了,并且运输工具和传播手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40年代的电报、70年代的电话、20世纪初期的广播和电影,是原来口头传播流动的信息变成了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洪流。信息、新产品、观念、技术开始相当快的速度到达使用者。问题的提出:人们开始关注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一些新事物、新思想能得到承认并广泛采用,而另一些则被人忽视?--页脚--2.发展——早起阐释者:法国社会学家加比尔·塔尔德和佩姆伯顿两种路径:一是,心理学角度,塔尔德提出的“模仿法则”,他在1890年提出“为什么同时出现的100个不同的新事物中——其中有单词、天马行空的思想和生产方法等——只有10个会广为流行,而90个则会被人们忘记?”塔尔德集中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知晓、权衡,然后走出决定,接受还是抛弃某个文化特质。他认为,人类通过一系列的“暗示”过程,将“事物”的特性与人类“欲求”联系起来,这一决策过程存在某种“模仿法则”。他没有看到创新的采用和公众通过大众传播了解某一创新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二是,社会学家佩姆伯顿,没有像塔尔德那样将对新的文化特质的接受用模仿之列的心理规律来表述,而是提出创新被采用的基础是人们之间以某种形式的“文化互动”表现出来的偶然现象。他的研究符合当时人们的主要观察发现,即在生物学、经济学的模式表述生物增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的现象,这些S形曲线某种社会文化现象的采用模式之间是否存在相似性?哪种S形曲线能最好地描述这种规律?佩姆伯顿经研究,发现了某种特殊的采用曲线——正态积累曲线,说明存在着某种普遍的规律。他坚持认为,在任何给定时间内,采用的速度“是由这一事实决定的,即一段时间内,某个特质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之所以呈现上述分布形式,是因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互动正好符合实验所证明的正态分布的条件。”即他们存在偶然性,是随机事件。但是仍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当发明或某些文化上的创新在社会中传播是,单个人是如何接受它的,即还没有弄明白,创新是如何引起人们注意的,他们又是如何决定时候接受它的。为什么有些创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他的则被大多数人忽视。3.转折点——美国田园社会学的杂交玉米实验——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此后的创新采用研究,对新技术使用的研究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页脚--实验目的:在所有创新扩散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是在衣阿华州艾奥瓦两个社区的农民中推广杂交玉米种子的研究。社会学家布莱斯瑞恩和尼尔格罗斯(BryceRyan&NealGross)在关于此次杂交玉米推广活动的研究报告中曾经指出,杂交玉米是美国中西部20世纪30年代最大的技术进步,1939年,种植杂交玉米的土地已经占全美国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瑞恩和格罗斯试图解释:为什么农民会改变自己的种植习惯?他们通过什么渠道,得到了何种信息?这些信息对他们的决策产生了什么影响?他们对“创新采用”的研究被认为是经典之作,现在我们根据其于1943年出版的研究报告,对这一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实验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瑞恩和格罗斯在距艾奥瓦大学附近选择了两个社区对种植玉米的农民进行个人访问。共有518名农民接受了访问。研究者通过访问,搜集到使用杂交玉米的开始时间、从何处得知新种子的信息和何时开始关注新种子,以及受访者如何评价这些信息来源的重要性等问题。研究人员试图根据搜集到的数据描绘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计划采用率的曲线图,并确定在创新决策过程中,各种传播渠道扮演的不同角色。实验结论:通过对种植玉米的农民进行个人访问,综合分析统计结果,研究者发现:创新的采用取决于既存的人际联系和对媒介的习惯性接触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们之所以称艾奥瓦地区杂交玉米的研究为经典的研究范式,主要是以为它在对产生社会变迁的创新采用问题的研究中,开始将注意力从模式研究转移到过程研究上来。1.新技术的采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邻居、推销员、广播广告和农业期刊都是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推销员等对农民最终采用与否的决定的影响却不如邻居的影响。3.知晓和决定采用之间的时间因素比较复杂,时间差的众数为5-6年。许多农民在种植之前就知道有杂交玉米种子。4.对于早期采用者来说,推销员和广告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且影响力较大;对后来的采用者,推销员和广告决策基本不起作用。5.在渠道方面,邻里间的推广作用不断上升;大众传媒,如农业期刊和广播广告,在引起人们注意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6.创新的采用依靠既存的人际关系和对媒介的习惯性接触。--页脚--贡献在于:它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创新采用相关的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上:(1)某项创新(2)使该创新为人们所知晓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过程(3)某种社会系统(4)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上做出决定的不同类型的人(5)它是一个转折点,使学者们的兴趣从仅仅关注一段时间人们采用创新的统计学模式,转移到关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其贡献在于:1.杂交玉米中的研究发现,媒体和人际渠道在早就知晓的作用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瑞恩和格罗斯的研究强调把扩散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即研究没有显示,大众传播在使相关人群知晓新产品的信息方面,以及说服使用方面,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大众传播之所以在当时艾奥瓦的杂交玉米种的扩散中的作用比较次要,是因为这次研究的环境是与传统社会很相似的农村,口头传播渠道更为重要,并且被研究的创新在那时并不是那种适合用但是普通的大众传播媒介来广而告之的产品。2.创新的采用研究为人们理解新事物的知晓和采用行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实证的理论依据。这一研究为理解新事物的滞销——经常通过大众媒介的信息——和其所导致的采用行为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框架。不管新事物是通过人际渠道,还是大众媒介所知晓,重要之处还在于,将创新扩散分成不同阶段、对采用者进行分类,分析他们获得不同信息和不同影响的渠道。3.在人际传播方面,无意间符合了当时的有限效果论的结论,即杂交玉米的研究发现,与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人民的选择》这一环境完全不同的研究中所发现的信息两级传播,以及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在后来另一背景也不一样的人际影响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二.创新扩散理论的集大成者——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以及数次的自我否定和自我修正1962年,出版《创新的扩散》一书,罗杰斯将其研究成果进一步的明确化体系化,并在不同领域反复验证,对506个过程研究进行了总结,包括医药卫生、--页脚--农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生育、消费品、机械技术和各类其他发明和改革等新事物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罗杰斯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传播学者、社会学家、作家和教授,因为首创创新扩散理论而享誉全球,与勒纳、施拉姆被认为是传播学分支学科发展传播学的创始人,他有着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贡献,范围涉及“解读以及整合基础概念,研究传播网络,议程设置研究、创新的扩散研究、娱乐与教育、跨文化研究,组织传播、新的传播技术、健康运动、发展传播学、特殊问题和环境的研究以及传播史研究”。罗杰斯的学术研究开始于《创新的扩散》,第一次出版时他还是30岁左右的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农村社会学的助理教授,这本书使他具备了成为世界学术巨匠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创新扩散就成为罗杰斯的名片,2003年这本书的第五版已经面市,是社会科学领域被引用第二多的书。《创新的扩散》是罗杰斯博士毕业论文扩充的成果,他毕业论文研究的是两个爱荷华州农场上2-4-D除草喷雾剂的扩散情况,罗杰斯用一章节回顾了各种类型的创新扩散研究,包括农业创新、教育创新、医学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发现在这些研究中有许多相似点,例如创新的扩散都是趋向于S曲线的”,后来罗杰斯把文献回顾的一章通过扩展精炼出版了《创新的扩散》,这本书提供了创新如何在社会系统中扩散和传播的全面理论。罗杰斯的学术成就来自于他不断的否定自我,修正自我,他“是那种敢于质疑并反驳自己工作的少数学者之一,《创新的扩散》自1962年出版以后在1971,1983,1995,2003年进行再版时,都有一些变化和改进,虽然都是以创新扩散为书名,研究的主体是新的思想或实践是如何扩散的,但都有所补充改进,越来越强调社会网络的作用,关注网络在扩散和传播以及社会变革项目中的作用,因此书中增加整个章节是关于扩散网络的,并且关注了“临界大多数”的概念,第五版时更加注重新的传播技术的扩散,尤其是互联网上的扩散。70年代罗杰斯关注发展与传播的关系研究,他与勒纳、施拉姆被认为是发展传播学的创始人,在研究如何运用传播来促进社会发展的发展传播学中,罗杰斯认为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因素。--页脚--罗杰斯对创新扩散理论系统的总结对创新的定义:“个人或其他单位在采用的过程中,被感知为新鲜的思想、行为或事物。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创新”的观念、实践、事物或方法等,其自身是否是新生的并不要紧,重要的使人们认为他是新的。创新扩散的过程:“创新决策过程”包括认知、劝说、决策、实施、确认五个不同阶段。认知阶段——个人开始了解、知道某一创新,并且对其功能有其功能有一定的基本认识;说服阶段——个人对某一创新发明形成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决策阶段——个人参与到其中,决定是选择采用还是拒绝这一创新发明;实施阶段——个人讲创新发明投入到实际运用中;确认阶段——个人对创新运用结果的评估。以上的阶段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设计诸多变量,如采纳者的个人特性、创新属性、传播渠道、沟通环境等等。下图描绘了创新扩散发生的全过程,同时指出了各个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创新决策的决定性因素罗杰斯研究了创新决策中的控制变量,认为采纳者的个人特征、社会特征、--页脚--意识到创新的需要等将制约采纳者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而社会系统规范、对偏离的容忍度、传播完整度等也将影响创新新事物被采纳的程度。另外大众传播渠道和外地渠道在信息获知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而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在劝服阶段更为得力;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地、有力地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于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更为有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传播的过程通常呈现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很慢,当其扩大到总人数的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于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接受者的类型:创新者(Innovators)他们是勇敢的先行者,自觉推动创新。创新者在创新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采用者(EarlyAdopters)他们是受人尊敬的社会人士,是公众意见领袖,他们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行为谨慎。早期采用人群(EarlyMajority)他们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也比较谨慎,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后期采用人群(LateMajority)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页脚--落后者(Laggards)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鲜事物吹毛求疵,只
本文标题:创新扩散理论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1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