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苏轼-十、-苏轼之死
苏轼十、苏轼之死画外音:在前面的节目中,康震老师讲到,苏轼为了避开朝廷里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主动请求到地方去工作。在地方上任职,虽然不如在朝廷那么风光,但却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老百姓办点儿实事。可是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正当苏轼在他的第四个知州――定州知州任上准备要大干一番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突然降临,那么,这会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它的意外到来会改变苏轼的人生命运吗?苏轼最终的死亡与此有关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走近苏轼,精彩讲述苏轼人生历程的最后篇章。系列节目《苏轼》第十集《苏轼之死》正在播出,敬请关注。康震:苏轼为了躲避朝廷里边的是是非非和政治上的纠纷,他主动地要求到地方上去工作。可是我们说了,是祸你就躲不过,别说你躲到地方上,你就是躲到天涯海角,麻烦还会来找你。这个麻烦是什么呢?因为到了宋哲宗的元佑七年前后,一直主持朝政的高太后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而宋哲宗已经到了十八岁可以亲政的年龄。宋哲宗这个人心胸非常狭窄。有一次,宋哲宗也在场,这个老太后就给其他几个大臣说,说你看我现在身体病成这个样子,往后的朝政该怎么办呢?她这一问以后,大臣们还没来得及应对,原来一直很沉默的、坐在一旁的,从来也不发言的十八岁的宋哲宗突然说了一句话,说这有什么难办的?朝廷有的是规矩,规矩上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这弄得周围的人大吃一惊,下朝了以后,几个大臣在一起商量,说这下麻烦了,咱们这几个人,肯定是把皇上得罪了,将来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宋哲宗他是这么一个人,不是说他自己真的凡事都要请娘娘定夺,他自己心里有主意,但是他当时小,权力都在高太后手里,他没法说。所以随着高太后的病情逐渐加重,政局的转换和动荡的这种气氛、这种气息早就表现出来了。到了元佑八年的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了。九月四日,哲宗就下令要恢复几个与新党人物关系特别密切的宦官的职务,虽然由于宰相的反对,没有能够实现,但是这已经传达出了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前面都讲过,苏轼是这个小皇帝的老师,按道理说你是他的老师,你不应该有什么担心的,但是苏轼也深知其人,所以早早地就把自己打发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他自己要求外任,当时他担任的是个什么职务呢?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充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定州军州事。定州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定县。这一大串的名字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他以一个很高的三品的身份,出任河北西路的总管,兼定州市的市长。可是我们刚才说了,是祸躲不过,到了元佑九年四月十二日,宋哲宗就把年号给改了,他改年号――古代的皇帝改年号都是有说法的,他改成什么呢?改成“绍圣”。绍圣的年号是什么呢?就是要继承父亲改革的遗志,将革新变法的大业进行到底。这小皇上亮出底牌了,那么亮出底牌之后紧接着就是人事调整。当时在台上的旧党的宰相全部都被罢免,任命了当时新党的代表人物叫章敦为宰相。从绍圣元年到绍圣四年这几年的时间里边,象司马光这样一批已经去世了的,原来旧党的领袖人物,他们的官职都被追夺了,他们的墓碑都被铲了。活着的高级官员通通地都被贬了。在这种形势下,苏轼的命运,不用想象你就能看得到。画外音: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高太后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她慧眼识才,把苏轼兄弟推上了他们政治生命的最高峰。可是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宋哲宗的亲政,一大批以前遭到罢黜和迫害的新党人物重新被重用,于是,这些新党人物对旧党人物的报复行动也开始全面启动和升级。而作为旧党重量级人物的苏轼,会逃过这一劫吗?他会面临怎样不可预知的人生命运呢?康震:那么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呢?在元佑九年的闰四月三日,第一道诏命下达,他被取消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撤销了定州知州任的职务,以左朝奉郎的身份任英州知州正六品,英州在现在广东的英德。没过多久,第二道诏命下达,以左承议郎的身份任英州知州,成了什么呢?正六品下,又降了一等。当时的苏轼啊,已经六十岁了,要从河北的定县赶往遥远的广东的英德,这还没有算完。第三道诏命紧接着下达,说:合叙复日未得与叙复,仍知英州。这句话的意思,你还做英州的知州,可有一样,按照宋朝的规定,官员任职到一定年限的时候,按规律、按规定,有自然升迁,取消你这个资格,你永远不可能得到升迁的机会。这是第三道。到了六月份,这苏轼不是急着要往英州赶吗?还没赶到呢,等他到了安徽的当涂的时候,接到了第四道诏命:撤消了他左承议郎的职务,由英州知州降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不但贬了你的官,而且刚才是在英州,现在连英州都不能待了,你得去哪儿呢?去广东的惠阳,就是刚才所讲的惠州,把你安置在惠州,给你个官衔,但是你没有任何实际的职务,不得签书公事,这意味着苏轼的命运要发生根本的变化。苏轼听到这个以后,他马上做了一个决定,他不要再象在黄州时候那样,把一家二十多口人都带在身边,他现在都六十岁了,他愿意一个人担当所有的降临他头上的这些苦难。他做了个决定,只让他的小儿子苏过和他的侍妾朝云还有两个女佣人跟着他一起去惠州,其它人都不要跟他去。然后到了八月份,他刚刚赶到了庐陵,就是现在的江西吉安,第五道诏命紧接着下来了,这都是很快的.撤消他建昌军司马的职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法事)。他在惠州,苏轼在惠州待了三年。三年刚到,第六道诏书就追下来了,这回您连惠州都不能待了,您去哪儿呢?直接去海南岛,第六道诏书怎么说呢?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今海南省儋县)不得签书公事。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你在海南还是不能签书公事,担任什么职务呢?就还是一个别驾,这个职务只是一个知州的从官和佐官,九品。我们经常说的是什么呢?七品芝麻官,那这是一个什么芝麻呢?是一个微型芝麻、微微型芝麻,很小。问题是这个又一个根本的不同在哪?这次他孤悬海外。(这个)北宋的朝廷有祖训的,知识分子犯了再大的错误,读书人犯了再大的错误不会怎么样呢?把你杀掉。那不杀你就只有贬你,给你贬到不能再远、不能再南的时候,那就是到了海南岛,就是天涯海角了。这次的被贬海南包括惠州,跟黄州之贬有重大的不同,有三点大家要注意,第一是什么呢?在自然条件方面,在生活的条件方面,更加地艰苦。第二是什么呢?他身体非常地虚弱,在保全性命的前提下,能不能再返回中原甚至回到家乡?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再有,当年被贬黄州的时候,苏轼的心还是热的,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有个根本的不同在于,章敦等这批新党人物上来,再也不是和苏轼的政见不同的问题。你想想看,我们前面讲过,在元佑时期,苏轼等这一批的旧党人物上台了之后,新党人物纷纷被贬,在这些年里边,他们郁积在心中的这个怨愤之气,那通通都要发泄出来。所以这一次的旧党人物的被贬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打击报复的性质,我就让你永世不得翻身,不然怎么会贬到海南呢?画外音:可以说,曾经辉煌一时的苏轼如今已经跌至人生的谷底,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苏轼连降了十几个官阶,由一名正三品大员降为九品芝麻官。命运真的是同苏轼开了一个大玩笑,面对在当时还是属于蛮荒之地的惠州、海南,苏轼的生活状况会怎样呢?已经花甲之年的苏轼,能经得起这种折腾吗?苏轼到底是怎么死亡的呢?刚才说到,由于受到新党人物的政治报复,苏轼在这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被连降十几个官阶,由一名正三品大员,被贬到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担任一个九品的犯官。此时苏轼已经六十二岁,花甲之年的他,能经得起这种折腾吗?苏轼在当地的生活状况又会是怎样的呢?苏轼到底是怎么死亡的呢?康震:我们先来看他的生活状况。苏轼在给他弟弟苏辙的信里边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在惠州的情况。惠州这个地方啊,当时市场经济也不发达,自由市场上每天只杀一只羊,每天只杀一只羊苏轼也买不起,怎么办呢?他就跟这个屠夫商量,说你把羊肉什么的都卖完了之后剩下的那骨头架子,脊骨,你给我留下来,那个我能买得起。买回这脊骨怎么办呢?放到锅里头玩命地煮啊,咕嘟咕嘟煮,煮熟了之后拿出来,然后再放在米酒里头进行浸泡。浸泡完了之后呢然后再撒点盐,放在火上再微微地烤,还不敢烤焦了,然后再一点一点地一边剔着,把缝里的肉剔出来,来吃它。那么苏轼在给弟弟的信里边说什么呢?说我感到很高兴,每天在吃这种羊肉的时候,感觉像在吃螃蟹一样。因为费很大的工夫,才能得到来之不易的那一点点微弱的肉,靠这个来补身体,还不能每天都吃,得过上几天,吃这么一次羊脊骨。那么在海南哪,条件更艰苦了,苏轼给他的朋友程秀才的信里边是怎么说的呢?说海南这个地方哪,(《与程秀才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换句话就是没有肉吃,没有地方住,没有朋友,得了病也没有医药,冬天没有炭来烧火,夏天也没有凉爽的泉水洗澡。就不是个宜居城市,距离宜居城市的距离非常远。艰苦归艰苦,我们都没忘了,苏轼一直保持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不论到什么艰苦的地方,他都善于养生保健,就是到了海南这个地方,他依然给自己创造出了一套养生保健的方法,叫做什么呢?叫“谪居三适”。这个“谪居三适”是怎么回事呢?是:“旦起理发”:早上起来迎着海风,就着早上的清风,梳理自己的头发。想像着一边梳,头发越来越多,越来越浓厚,这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第二叫什么呢,叫“午窗坐睡”:中午到了,反正没事,不得签书公事嘛,盘腿坐在一个蒲团上,手肘靠在一个茶几上,做昏昏欲睡、恍恍惚惚、进入到两忘的境界,俨然已经成了庄子。第三个叫什么呢?叫“夜卧濯足”:临睡之前洗脚,他怎么洗呢,他有一首诗:况有松风声,釜鬲鸣飕飕,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明灯一爪剪,快若鹰脱鞲。-------------《夜卧濯足》(节选)我晚上快睡觉之前啊,听着坐在炉火之上的热水发出嗖嗖嗖的声音,水开了,然后自己的脚丫子放在瓦盆里头,水加得多一点,快到膝盖了。过一会儿加点热水,热了再加点儿凉水,很自如,很潇洒,洗完了脚丫子呢,然后用个指甲剪在灯下很细心地剪自己的脚指甲,感觉到很自由啊,好像老鹰脱离了羁绊,在高空飞翔一样。大家剪自己脚指甲的时候有没有这样想法,就觉得自己获得了对生活羁绊的一种挣脱,获得了自由,恐怕很难。但是我们的苏轼,六十二岁的苏轼,在海南岛被贬的时候,他还努力地要从这样细微的生活的小事上寻找到解脱自己心灵的一个途径。当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达到了足够的高度的时候,他的那种道法自然的神情、神采和天才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他不是故意的,不是做作的,而是自然的。画外音:如果说当年被贬黄州之时,苏轼还有一种东山再起的斗志和希望,此时,被一贬再贬的苏轼,在经历了人生这么多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后,他早已经将生死得失置身度外了,同时,寻找精神的解脱和释放,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苏轼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思索呢?他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会向方延伸呢?苏轼最终究竟是怎样死亡的呢?康震:他在惠州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记游松风亭》。他经常去登那个山,山上有个亭子叫松风亭,以前都很好,一下就登上去了。今天登的时候有点奇怪,登到半山腰的时候实在走不动了,坐在一个石头上望着那个松风亭想,这可怎么办呢?还有这么长的路,我都登不上去呀。后来忽然一想,我这是干什么呢?我为什么非要登到那个高顶上去呀,难道人生就是不断地必须往上爬吗?为什么我现在不能做一个决定,我从半山腰上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然后我下山了,我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你注意啊,这是一个在政治上没有前途的人,他要在生活当中给自己蹚开属于自己的一条路。你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前面讲苏轼少年成名,那是闹着玩的吗?科举考了第二名,制科考了百年第一,这样一个人现在却说出、说为什么我非要爬到松风亭上去,为什么不能半路回到山脚下呢?你要知道,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你得允许他在身心方面给自己一个空间。他不这么想能怎么想?那么大家可能会想啊,苏轼现在是不是变得特别封闭,成天自己一个人爬在小亭子上,自己躲在海岛上,写点小文章?那不是,这根本不符合苏轼的性格,我们知道,苏轼是一个特别喜欢管闲事的人,他现在是一无所有,什么官都没有,但是他依然什么呢?对民生超乎寻常地关注。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苏轼当时在惠州啊,岭南地区办了一件大事,就是给广州引了“自来水管”。广州这个地方在北宋的时候水质不好,只有很少的达官贵人能喝到从远处牛王山上的泉水,那水很贵。大部分老百姓只能
本文标题:苏轼-十、-苏轼之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2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