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国文学《芳邻》三毛
芳邻----临师张然然人物简介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汉族,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她世界“和平”的使命。后来她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我的快乐天堂》),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三毛是个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奇女子,有广博的文学知识,有道家积极入世精神,更有佛家看透事理、喜怒、生死的豁达,正是各种思想的巧妙融合,才造就了独特的三毛,写出独具特色的作品。三毛曾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之所以写作,只是有感而发。我的文章,也就是我的生活。”这是一个不为写作而写作的人,在生活的间隙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真挚地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这是真正生活的歌者。•很多人游历过世界,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同三毛一样留下生活的印迹,他们的生活也许更精彩,也许更潦倒,但我们无从得知,三毛用她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展示了她生命的足迹,让我们在感受来自遥远的异国风情时,亦感叹文字的神奇与美丽.•1943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取名为陈懋平•1946因为觉得“懋”字麻烦,三毛就把它去掉。改名陈平•1948随父母迁台,入台北国民小学读书•1954入台北省立女子中学•1955初二,受墨汁涂面打击,以及为看小说开始逃学后休学在家•1956一度复学,後正式退学。开始练习写作、音乐、绘画,切腹自杀获救•1962以陈平名义在现代文学发表第一篇作品《惑》•1964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初恋•1967初恋失败,赴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圣诞初结识荷西•1968与荷西分别。漫游欧洲、巴黎、慕尼黑等地•1971返回台湾,任教於文化大学和政工干校•1972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猝死。冬,再赴西班牙,重遇荷西•1974进入撒哈拉沙漠•1974七月,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结婚人生年表•1974十月六日,以笔名「三毛」在《联合报》发表作品《中国饭店》•1976夫妇移居大加纳利岛。五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撒哈拉的故事》•1979随荷西到拉芭玛岛生活。九月三十日,荷西海底捕鱼时意外丧生。回到台湾•1980五月,重返西班牙和加纳利,开始孀居生活•1981十一月,开始中南美之行•1982十月,返回台湾任教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组。•1984赴美度假治病•1985一度丧失记忆,神经错乱•1986十月,正式回到台北定居,被台湾多份报刊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1988六月十二日,给「三毛爸爸」张乐平写第一封信•1989四月,曾回大陆探亲;同年开始创作电影剧本《滚滚红尘》•1990《滚滚红尘》获金马奖八项大奖•1991一月四日凌晨,在医院以丝袜绕颈窒息身亡。享年四十八岁三毛作品集•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送你一匹马》《背影》《我的宝贝》《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随想》《谈心》《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合花》《亲爱的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剧本:《滚滚红尘》共出版发行作品23部•有声作品:《三毛说书》《阅读大地》《流星雨》•译作:《刹那时光》《兰屿之歌》《清泉故事》《娃娃看天下》(共两本)•诗:《朋友》内容提要:•三毛旅居沙漠时期所著散文深入人心,人们从那里感受到异域的风情,感受到三毛式清新的文笔,感受到人性的高尚,感受三毛的开朗热情。《美学》上说:“美,就是事物的审美价值。”这也就是说,美的事物,对于人有应当肯定的正面的审美价值,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作品风格语言风趣善于联想用字精准文画合一意象运用异域风情◆人格魅力善良的性情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婚姻观审美价值《撒哈拉的故事》介绍•偶尔,三毛看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面介绍了撒哈拉沙漠。她那“不能解释的、属于前生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于是三毛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西属撒哈拉,和荷西结了婚,定居下来。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他们的沙漠生活的平实而又风趣的生活记录。本书共收录了十二篇文章,分别是《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这十二篇文章不仅将三毛夫妻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以诙谐、机智的的文字描绘出来,如在《芳邻》一文中拉布的母亲要把小山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那鞋盒般大的冰箱里,三毛拒绝了,换来的是拉布母亲的一句话:“你拒绝我,伤害了我的骄傲。”这句精彩的对白,实在使人忍俊不禁。•在书中,三毛是个平凡的人,她结婚、生活,和周围的沙哈拉威人共处。人生对她来讲,就像尝试青橄榄那样,苦涩中带着清甜。她有牢骚,也有沮丧的时刻,但一股韧拔的生命力支持着她,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那样,迎着风沙、吐放着嫩黄的小花,默默地向我们讲述着传奇般的——《撒哈拉的故事》。•三毛于1973年4月来到非洲撒哈拉沙漠,7月与荷西完婚,此后六年多时间一直住在沙漠,直到1979年9月30日荷西潜水意外死亡。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其散文作品主要集中在《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中。一、该时期的作品风格•1、诙谐机智、风趣幽默的语言•这一特点是每个初读三毛“沙漠故事”的人最早获得也是印象最深的感受。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会时时让人有喷笑之感。在《芳邻》一文中,拉布的母亲要把“一只小山也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如鞋盒一般大的冰箱”中,这是怎样一个夸张得让人忍俊不禁的对比!“骆驼没有冰进来,但是拉布母亲的脸绷了快一个月”,其中只说了一句“你拒绝了我,伤害了我的骄傲”。沙哈拉漠人的无礼与三毛的无辜在这几个诙谐的句子里逼真展现,甚而也引发读者强烈的心理感受,为三毛报不平。同样在《芳邻》中,那个受过文明洗礼的医院男助手拒绝跟家人一同用手吃饭,因此每天吃饭时,他儿子必来借刀叉,而开场白必然是:“我爸爸要吃饭了,我来拿刀叉。”这哪里是“借”,倒仿佛三毛理所应当要把刀叉拿出来似的。虽说有借有还,三毛还是感到不胜其烦,于是干脆买了套刀叉送给他,没想到过了两天,孩子又借,因为“我妈妈说那套刀叉是新的,要收起来。现在我爸爸要吃饭……”受过文明洗礼和理直气壮地借刀叉就这样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俊不禁,替三毛哭笑不得。•在三毛的沙漠故事中,经常出现一个重要人物——三毛的丈夫荷西,夫妻间的对话也是异常幽默精彩的。在《搭车客》中,夫妻二人终于有了一辆车后,他们都管车叫“白马”,其中有两句精彩的对话:“荷西,今天上班去,它跑得好吗?”“好极了,叫他东它就不去西,喂它吃草,它也很客气,只吃一点点。”在《沙漠的饭店》,三毛诙谐地把粉丝称作“雨”,“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不容易买到哦!”再来看看荷西的表情:“荷西还是呆呆的,研究性地看着我,又去看看盘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这一连串准确而又幽默的描写把三毛的机灵、可爱,荷西的大智若愚及其夫妻间的亲密之情写得跃然纸上。在《天梯》中,“我”一天到晚开着车子跑,警察居然从不知“我”是无证驾车;“我”冠冕堂皇开着车去报名考驾照,考场考官帮“我”一同作弊;考取驾照时那两名警察伺机抓“我”而“我”又机智逃脱罚款。整个写来如行云流水,风趣盎然。可以说,诙谐机智、风趣幽默的语言是三毛沙漠作品的生命线。2、善于联想,描述逼真•三毛散文的内容是朴实平常的,要使其吸引人,必然要在词句语言上下功夫。可喜三毛恰是一个用心读生活的人,加之丰厚的阅历,使得一件平凡的事,一个平凡的景,都会产生不凡的触动,像章鱼无数的触角,三毛的每根神经都布满了敏感的吸盘,观察、思考、吸收、融合,最后释放让读者意外的美言与意境。•三毛是富于联想的,联想是心的放飞。三毛在《收魂记》中对大漠的描写:如梦如幻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裂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那一句“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呼唤嘶叫的其实是看风景的这个人吧,“说不清的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这个令三毛午夜梦回的大漠如今真真实实在眼前了,狂喜、欣慰、释怀,想对着长空高歌一曲,“冻住了的长空”,其实何尝不是希望时空就此冻住。•三毛是极会运用比喻的。比喻其实也是联想的一个部分,三毛写路,“像一条发光的小河,笔直地流在苍穹下”;写贝壳化石,“像一把美丽的小摺扇一样打开着”;(《搭车客》)写大地,“死寂的大地像一个巨人一般躺在那里,它是狰狞而又凶恶的,我们在它静静展开的躯体上驶着”(《荒山之夜》);最恐怖的比喻是那一句“这一道一道白墙,流着血,向我们扑过来,一句一句阴森森的控诉,在烈日下使人冷汗如浆。这好似一个正在安稳睡大觉的人,醒来突然发觉被人用刺刀逼着似的惊慌失措”(《哭泣的骆驼》);最优雅得近乎于高贵的比喻莫过于“我,走到轮胎做的圆椅垫里,慢慢地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白手起家》)。3、用字精准•古有贾岛为“推、敲”二字深夜不眠,王安石几度易字,最终定下“春风又绿江南岸”,三毛也很注重在字上的推敲。用字的精准使得有时就是“一字一风景”,“一字一心境”。《沙漠观浴记》中“我才将自己丢进车内,车子就如炮弹似的弹了出去”,一个“丢”字,一个“弹”字写出了夫妇二人偷看别人洗澡而被发现追赶时如何迅速地逃离了现场的紧张情形;《搭车客》中“他(荷西)独自开车上下班时,一样也会把路上的人捡上车去”,人怎么能“捡”?三毛就敢于大胆运用这样的字眼幽默地表现出夫妇二人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的善良之心。4、融绘画于文字,文画合一•在三毛的文字里,“画”总蕴于其中。“那是一个清朗的夜,月光照着像大海似的一座一座沙丘,它总使我联想起‘超现实画派’那一幅幅如梦魅似神秘的画面。”(《搭车客》)即便我们没见过“超现实画派”画的特点,那么,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那样一个画面:墨蓝深邃的夜空,衬托一轮明月,清辉冷冷地照着无垠的大漠,一座座的沙丘如同起伏的海浪。“每隔一会儿,就有一个类似卷发绿眼红嘴的女人要搭车。”“卷发绿绿眼红嘴”,简约的六个字就传神地描绘出路边妓女的特征,又暗隐作者鄙夷的心情。“沉静的夜,居然突然像泼了浓浓的色彩一般俗艳地活泼起来。”像浓妆重彩的油画,三毛运用手里笔画出了这个月夜里掩藏的诡谲。5、意象的运用,突显心境•纵观三毛的沙漠散文,发现有三个意象经常在字里行间出现,即“大海”、“鬼”、“死亡”。关于“海”:如《搭车客》中,“在那么浩瀚无际的沙海里,没有一条小船,如何乘风破浪地航出镇外的世界去”——把沙漠形容成海,把汽车想象成船;“他的长袍被大风吹得好似一片鼓满了风的帆一样使他进退不得”——把长袍形容成使船前进的“帆”;“车子像在狂风暴雨的海里乱动着,四周震耳欲聋的飞沙走石像雨似的凶暴地打在车身上”。海与撒哈拉沙漠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同的特点,它们广阔无垠,任人邀游,但它们也同样潜藏着杀机,一旦狂风来临,无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芳邻》三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2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