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
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管理主要内容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利用、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管理概念、目标、依据农用地保护特点、保护重点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建设用地利用特点、引导保护、协调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重点实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手段总体规划、用途管制、动态监测、土地调控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主要内容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一、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一)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生产性利用(直接利用);非生产性利用(间接利用)。生产性利用:把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为主要目的的利用。(如: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建造工厂等)非生产利用: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作为各种建(构)筑物的基地和场所,不能生产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如:建造住宅、设旅游风景区等)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一、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一)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方向农业用地、城乡居民用地、工矿交通用地、水域以及特殊用地(如军事用地、旅游用地)土地利用也是一种管理活动:遵循法律、法则合理开发利用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是发挥土地效能的过程。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一、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一)土地利用的概念主要内容:①确定土地的用途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③采用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属自然范畴,还属于社会经济范畴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一、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一)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属自然范畴,还属于社会经济范畴原因土地利用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经济因素③社会因素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一、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二)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土地本身的状态:如地形、地质、地势、土壤状况等土地所处环境条件、气温、降雨量;②经济因素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流进,对土地的需求、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住宅、工业、商业、交通、教育、卫生、旅游等日益发展,显著增加了建设用地的需求,并改变用地结构。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一、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二)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③社会因素制度、人口、法规、政策、教育、技术及风俗和宗教都对土地利用构成影响。其中土地制度、人口、国家政策、技术进步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尤其明显。如:联产承包制,改变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生产力;人口增长,刺激了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一、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二)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④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长远性的认识,都会对土地利用带来深远的影响。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认识,从而做到自觉合理利用土地。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一、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地利用的原则1.生态平衡原则正确评估土地的自然、经济特点,充分发挥不同地段的资源优势——地尽其利、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木则木。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一、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地利用的原则2.最大经济效果原则——尽量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土地的自然、经济状况相似的条件下,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当取得等量的劳动成果时,劳动消耗越少,则经济效果越大。关键:采用合理技术、经济措施,降低劳动消耗,争取成本极小化。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一、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地利用的原则②当耗费等量劳动时,劳动成果越大,则经济效果越大。关键:提高劳动和其他资源消耗的转化率,争取收益极大化。③在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均为变量的条件下,当消耗的增量小于成果的增量时,则经济效果上升,相反,则经济效果下降。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一、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地利用的原则3.节约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做到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一)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本质:对各类型土地利用水平和数量分配(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转换)进行干预。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一)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土地利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不合理的现象,为了将不合理现象控制到最低限度,则需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管理。土地开发——通过对土地投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一方面将难利用的土地改变为可利用的土地,如开荒、土地复垦等;另一方面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如将平房改建为楼房等。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一)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土地整治——通过生物、工程措施,克服土地原有的某些缺陷,改善土地的质量,以提高其利用潜力,如平整土地、改良盐碱地等。土地保护——为防止土地乱占滥用和防治土地退化、破坏、污染而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使土地能够永续利用。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1.土地利用管理的指导思想(1)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特征:①保有一定数量,且结构合理、质量不断提高的各类土地资源②土地资源的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不断提高③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④降低土地利用可能带来的风险⑤土地资料的利用能够被社会接受,体现公平和效率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1.土地利用管理的指导思想(2)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有效供给资源安全: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保障的程度。土地资源安全、有效供给三个方面的含义:①土地资源保障的充裕度——反映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状况②土地资源保障的稳定性——土地资源供给来源的多样性或多元性③土地资源保障的均衡性——土地资源供给在地区、部门、人群之间的均衡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1.土地利用管理的指导思想(3)前瞻性、科学性①对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变化趋势、土地供求关系变化趋势等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②根据土地利用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2.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政府在制定土地利用管理时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目标,即经济效率、分配公平、社会发展、保障供给、环境质量。(1)经济效率——指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即资源是否在不同生产目的之间得到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土地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应达到帕累托最优,即资源配置的任何改变都不会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2.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2)分配公平——指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成员在土地利用管理中能获得公平的对待。主要包括地权占有的公平和土地收益分配的公平。分配公平,不仅指当代人之间,也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分配公平,当代人福利的增加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用为代价。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2.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3)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管理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就业机会等提供良好的土地利用保障,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2.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4)保障供给目标:现今与将来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基础上,在土地供给总量的自然极限范围内,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方针,为人民的各种土地需求提供土地。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2.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5)环境质量目标:①通过土地利用管理保证一定数量的绿地;②控制土地利用强度,防止土地的沙漠化、盐渍化和水土流失,防止建筑物与人口的过度拥挤③合理确定土地利用布局,避免土地利用的相互干扰和土地污染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3.土地利用管理的任务和内容任务:对土地的利用水平和用途转变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下的分配(转换)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幅度之内,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内容:①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②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③保护、协调土地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三、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一)土地利用管理的法律依据为了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我国颁布了多项相关法律法规,使土地利用管理有法可依。①《土地管理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三、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1.土地报酬理论2.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3.区位理论4.生态经济学原理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三、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1.土地报酬原理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现象在条件相对稳定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接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的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意义:揭示土地的质量状况;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的合理界限,提高土地投资的经济效果。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三、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2.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1)地租理论地租: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且以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条件。即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他的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入。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三、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2.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1)地租理论根据近代地租实体——超额利润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不同,地租可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①级差地租(相对地租)——利用生产条件较好的土地所得到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优越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三、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2.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1)地租理论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有三种情况:A.不同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B.不同土地位置的差别;C.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各个生产率的差别。由前两种条件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Ⅰ,由后一种条件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Ⅱ。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三、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2.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1)地租理论级差地租第Ⅰ形态,是等量劳动投放在不同等级的等量土地上,因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第Ⅱ形态,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的差别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三、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2.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1)地租理论②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任何一块土地,即使最
本文标题: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2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