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劝学》学案1-2-及参考答案
1包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二学案028编写人:马晓玲审核人:黄丽霞学生班级姓名组别《劝学》【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准确翻译全文。2.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掌握古代思想家荀子的论辩技巧。自主学习一、荀子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这些主张是可取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荀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崐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二、题解《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这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三、基础知识整合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虽有.()槁暴..()()参省..()()舟楫.()须臾.()跂.()而望矣假.()舆.()马者驽.()马生.()非异也蛟.()龙跬.()步骐骥..()爪.()牙锲.()而舍之金石可镂.()螯.()蛇鳝.()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3、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輮以为轮荀子名言集录:1、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出自战国·荀子《荀子·议兵》。疑:疑惑。智慧没有什么比的上抛弃疑惑。行动没有什么比得上不犯错误。事情没有什么比得上无怨无悔。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出自战国·荀子《荀子·荣辱》。对待别人善意的言语,比给他穿衣服还要暖和;用言语去恶伤别人,比用矛戟刺得还要深。3、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出自战国·荀况《荀子·正论》。对一件事情失去公正,那就是祸乱的开始。社会发展以法律为准绳,法律的基本原则就是公正,如果失去公正,赏罚失当,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之中,民众便会企图不劳而获,那么败坏法纪的风气就会蔓延。只有赏罚得当,社会才能发展,法律也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出自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蓬蒿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自然挺直。人刚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环境不同,受到的影响不同,有的人成为了人才,而有的人则成为了凡夫俗子。纵观那些人类历史上的精英,他们之所以成功,无不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下饮黄泉(6)蚓无爪牙之利4、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5、判断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6、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蟹六跪而二螯合作探究思考:疏通文意,把握思想内容,掌握论证方法。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全文的第一句话,你如何理解?它有什么作用?2、研读2、3、4段,说说各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本课小结:知识上我学到了方法上我学到了3《劝学》学案参考答案2、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有”通“又”。通“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3、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5)下饮黄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6)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4、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5、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自己检查、省察。(二)定语后置(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七、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从,介词)而青于蓝(比,介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合作探究一、思考:疏通文意,把握思想内容,掌握论证方法。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全文的第一句话,你如何理解?它有什么作用?明确:首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人写文章,表达观点常常开门见山,本文便是如此。我们在写作中也可借鉴,力求开明宗义。“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2、研读2、3、4段,说说各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1)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下面各段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中心论点和各部分之间有总领和分述的关系。(2)本文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本文共有20个比喻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④木受绳则直。⑤金就砺则利。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1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20个比喻句中的①至⑤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⑥至⑩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11至12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13至从14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15至从20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坚持;至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
本文标题:《劝学》学案1-2-及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2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