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2、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3、了解各拉丹冬,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4、赏析语言,重点理解冰塔林的描写,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教学目标第一课时马丽华,现居北京。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写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走过西藏》1997年获全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走进作者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位于东经91.0°,北纬33.5°,海拔6621米,是长江的发源地,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00多千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追溯背景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先游后记,亲见真闻。以叙述、描写见长,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不是散文作品。文学常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山脚下——安营扎寨——阳坡变化多端冰河上——跪拜雪峰——雪峰富有个性砾石堆—冰峰连绵、冰河平坦近冰山——摔跤伤骨潺潺流水,演绎生命奇迹冰山①________________塔林②________________雪粒③________________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形态多样④_______________光彩夺目像屏风,图案精美像庄园,自成天地纷纷扬扬,四处洒落冰的流苏,姿态优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默读全文,在文中标画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山脚——草坝子上——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第二天,进入冰塔林移步换景: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4、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要点。第一部分(1)开头:“我”来到各拉丹冬山脚下,看它阳光下变化多端的外貌。第二部分(2-11)主体:“我”在各拉丹冬山下的所见所感。第三部分(12-15)结尾:第二天的活动情况及“我”的感受。达标自测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有如刀削一般,léngjiǎo(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2)近些年来,zhòurán(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qiánchéng(虔诚)而愚蠢。(4)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gōngshùn(恭顺)。(5)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rúdòng(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6)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qīliáng(凄凉)。(7)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mànbùjīngxīn(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xièdài(懈怠)。(8)挺拔的,dūnshí(敦实)的,奇形怪状的,wānyán(蜿蜒)而立的。(9)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xiāozhǎng(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10)而我似乎已经shuāijié(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11)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mànyì(漫溢)出来。(12)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yǎnyì(演绎)长江的故事。(13)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ānyíngzhāzhài(安营扎寨)。(14)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fēngyúnbiànhuàn(风云变幻)的季节里……(15)此刻倒霉迹象jiēzhǒngérzhì(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16)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lìlìzàimù(历历在目)。(17)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chuānliúbùxī(川流不息)。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朗朗的琴声美妙动听,很久之后他的琴声仍然历历在目B、最近班长学习有所懈怠,因此考试成绩明显退步。C、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D、最近真是多事之秋,各种问题接踵而至。A、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声音只能回响在耳旁。A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班级能否和谐,关键是拥有和谐的班级文化。(在“关键是”后面加上“能否”)B.“以人为本,珍爱生命”为主题的防震避震知识教育,使广大师生提高了自救互救能力,增强了防震避震意识。(“提高了自救互救能力”和“增强了防震避震意识”位置互换)C.转眼间,九年级全体同学已经要结束紧张而美好的初中生活了。(把“已经”或“就要”删去)D.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交警陈悦文副队长应邀到我校作交通安全知识报告和讲座。(将“讲座”和“报告”互调位置)D(重复多余,“报告”和“讲座”应删掉其中一个并删去“和”。)D4、结合语境补全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鲜花有鲜花的坚守,它的坚守是散发迷人的芬芳;大树有大树的坚守,它的坚守是展示绿色的蓬勃;高山有高山的坚守,它的坚守是绵延巍峨的气势。合作探究1、划出文中描写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的句子。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褶皱,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眺望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2、作者在第二部分先后描写了哪些景物?长江奇观冰塔林、屏风似的冰山壁、冰窟中呼啸的风、光滑难行的冰河、仙境般的冰山。研读课文,深入理解3、阅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绘的,作者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4、阅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作者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作者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行描写了冰窟、风、雪粒、冰体。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第5-6段是从低处远观进行描写,第10-11段是从高处就近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描写中可看出作者的什么情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始终充满对各拉丹冬的敬畏(同时也是礼赞)。无论景物是雄伟壮丽还是原始粗粝,作者对大自然的洪荒伟力漫长历史的敬畏始终存在。雪山难得一见,难以亲近,冰河难以穿越,图案难以名状,冰窟中的冰体难以细数,这些“难”都显示了自然的伟大神秘,产敬畏的具体表现。文章叙述了游览各拉丹冬的情景,作者不仅仅是描写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以自己为例,作者还告诉我们做事要不畏艰险,朝着目标,坚持前进,最终会成功。同时,更表现了作者面对大自然的所感所思,表达了作者面对各拉丹冬的敬畏与崇仰,这是弱小、有限的人类在真真实实地走进宏伟、永恒,有着无尽力量的大自然时会油然而生的感受。课堂小结课后巩固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何特点?2、赏析句子: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3、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这对“我”来说是一次艰苦的旅程?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一派奇美。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的各拉丹冬银装素裹、意境苍茫的特点,由衷地赞美了各拉丹冬奇美的景色。“我”产生了典型的缺氧反应: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而且“我”摔了一跤,裂骨之痛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作者身体状况、心理感受的语句,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描写作者身体状况、心理感受的语句:不适应,高原反应——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把。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又挣扎着去拿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的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叶越来越富有诗意。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2、文章最后一句话“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如何理解?由各拉丹冬的流水之声,联想到长江的起源,点明这里是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民族文明,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结合内容分析。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出风得“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行”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2、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2)风声一刻不停得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删去加点字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有怎样的变化?)“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道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删去加点字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腿,冰
本文标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3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