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2018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纯个人整理,非官方范围,仅供参考!!!编辑:Young-1-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一.自然辩证法内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基于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内务要求,考察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学说。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及其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的一般规律和原理概括总结,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四.自然辩证法的新时代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与总结,是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意义1.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技术观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具有与时俱进性和创新性。2.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最新成果,具有一脉相承性。3.是建立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并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具有实践性。4.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具有继往开来性。自然辩证法概论纯个人整理,非官方范围,仅供参考!!!编辑:Young-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等阶段;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争论。它发展的高级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与时俱进性等特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观点:①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种物质或某几种物质或某种抽象的的东西。②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③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特点:①整体性和直观性;②思辨性和臆测性;③自发性和不彻底性。·思想渊源: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理论基础:自然哲学·缺陷:①不能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②不能满足民众需要;③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观点:①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②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③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④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⑤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⑥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特点:①机械性;②不彻底性;③形而上学性。·作用:①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②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前提;·缺陷:①以机械决定论看待世界;②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③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观点: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④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特点:①实践性;②历史性;③辩证性;④批判性。·作用: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④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和基础;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⑥成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自然辩证法概论纯个人整理,非官方范围,仅供参考!!!编辑:Young-3-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观点:①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是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统一的物质系统。②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③自然界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④“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基本特征:①系统性;②复杂性;③演化性;④广义性。·作用: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二.人工自然观·观点: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创造的系统自然界,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等特征。②人工自然界和人化自然界皆来源于天然自然界,它们三者通过相互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地演化着。③人工自然界通过“自复制”、“自催化”和“自反馈”等机制,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地演化着。④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创建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基本特征:①主体性;②能动性;③价值性。·作用:①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②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③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统一。三.生态自然观·观点:①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②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基本特征:①全球性;②批判性;③和谐性。·作用: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②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③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四.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注意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各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自然辩证法概论纯个人整理,非官方范围,仅供参考!!!编辑:Young-4-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然生态馆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自然辩证法概论纯个人整理,非官方范围,仅供参考!!!编辑:Young-5-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科学技术与哲学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的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自然辩证法概论纯个人整理,非官方范围,仅供参考!!!编辑:Young-6-·科学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多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科学技术异化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科学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①科学内涵方面: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②科学基础方面:
本文标题:2018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5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