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异同提纲一、中国宗教建筑形式二、西方宗教建筑形式三、东西方宗教建筑的相同点四、东西方宗教建筑的不同点五、结论中国宗教类型及其建筑形式佛教建筑:洛阳白马寺、北京广济寺道教建筑:北京白云观、太原晋祠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基督教建筑:北京天主教堂东堂中国的佛教建筑佛教建筑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却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东汉时建的白马寺为最早的佛教建筑。随着寺庙建筑的成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院落式建筑格局。一般为对称结构,以南北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两侧是两条侧轴线,一次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罗汉堂等,最后还有僧房、禅房等设施。中国的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老子为教祖。道教建筑也常常建于名山大川之间,体现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教建筑也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多坐北朝南,中轴对称,主要殿堂设在中轴线上,层层院落依次递进。山门多为三个门洞,意指进入山门,通过三界(无极界、太极界、现世界),才可以成为真正的道士。山门后一般有三清殿、玉皇殿、灵官殿等。三清殿一般是道观的主殿,供奉道教三清。西方宗教类型及其建筑形式基督教建筑:哥特式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风格罗马建筑风格伊斯兰教建筑: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佛教建筑:婆罗浮屠西方的基督教建筑基督教产生在公元1世纪今巴勒斯坦地区。公元313年取得地位。公元392年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占有绝对统治地位,以至凌驾于封建王权之上。基督教的教堂建筑集欧洲中世纪美术之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西方的伊斯兰教建筑伊斯兰教兴起于公元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随着阿拉伯帝国(7-13世纪)的形成,伊斯兰教传遍西亚、北非和西班牙。建筑结构上普遍以拱券作为主要的结构手段,拱券的结构多种多样;屋顶多采用洋葱头形的穹顶;清真寺一般都有提醒信徒准时礼拜的“授时塔”;由于伊斯兰教反对以至禁止描画人与动物形象,建筑装饰以几何纹或植物纹、或阿拉伯文字为其主要特色。耶路撒冷的奥马尔清真寺、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西方的佛教建筑佛教起源于印度,“婆罗浮屠”,就是建在丘陵上的寺庙的意思,位于爪哇岛中部马吉冷婆罗浮屠村。大约建于公元7—8世纪,长宽各123米,高4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遗址。这座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宏伟佛教建筑是由100万块火山岩一块块巨石垒起来的十层佛塔,可分为塔底、塔身和顶部三大部分。同:崇高宗教文化均有信仰主义,而信仰主义者确信神的神圣和崇高。能造成崇高感的则是大体量或大体积的对象,其造成的消极压抑感能唤起的积极的“超感性功能的感觉”(理性观念),进而产生满足感。或者可以说,宗教都使人产生了一种理性的美感(崇高感)。基督教建筑超大的尺度产生了压抑再转为振奋,让人产生了崇高感,反映对神的力量的精神追求。佛教建筑中作为神居所的宗教段堂的尺度主要以人的尺度为主。但也会考虑神的尺度,庞大的神像同样让人产生崇高感。唐代城址示意图东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汉代末年,神仙道教土生土长起来;唐代之后,伊斯兰教逐步传入中土,明代晚期基督教姗姗来迟。1、建筑选址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2、建筑布局教堂集中、统帅的功能布局形式是基督教“一神论”在城市布局中的物化表现。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光孝寺布局示意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3、建筑外部空间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佛教建筑往往与园林相结合,将自然山水纳入宗教建筑。加上一些装饰小品形成清雅庄重而亲切的宗教空间。宗教建筑外部空间常常通过雕塑、壁画等运用来对人们进行点悟和教化,建筑室内和室外空间,寺观和外部环境都是一种和谐、连续的关系。4、建筑单体教堂外形不仅很高,而且外表上的动势也很强,这种高而直、尖而陡,具有很强的向上延伸发展倾向的造型特征是对天国上帝的向往。教堂大门朝西,为的是信徒们礼拜的时候面向东方,那里是基督圣墓的地方。中国佛教的殿堂建筑是横长的空间,在水平方向展开。采用这种空间布局,便于佛像、神像的布置。中国的神众多,否认有唯一至高无上的神,崇拜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4、建筑单体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佛教建筑不注实体,而更注重“虚”、’‘空”。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5、建筑细节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5、建筑细节在中世纪美学中,“光”是一个核心概念,它不可以用“明晰”、“光辉”、“灿烂”、“闪光”、“照亮”、“明亮”、“色彩”等词汇来表示。柔和的光线透过高高的侧窗洒落进来,暗淡的教堂中,光线集中在圣坛部分,这样可以将信徒的思想朝天空的方向引升。光是由精神接受的最高的、非尘世的所有美的别名,光象征着上帝。哥特式教堂玻璃典型特征之一的大花窗呈圆形,这暗示太阳,象征着基督,而嵌入的圆花则代表圣母玛利亚。透过哥特式彩色玻璃花窗撒下的光线形象地表明了圣经的内容它直接来自上帝之口。5、建筑细节莲花莲花是释祖“拈花微笑”所拈之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之花。宇宙间奥秘,在一朵花中。“道”就在自然中。卐字符圆形具有平和,宽容的意思。“卍”形状本来也是圆形,并且是开放的圆形,动态的圆形。动态的“卍”可以指向每一个方位,可以从“永恒”中生出“无限”。通过以上两种对比可以看出,西方教堂与中国寺庙的一些大相径庭,究其内因,还要归结为文化内涵的差异。在基督哲学中,宇宙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根据基督教教义,上帝是宇宙的精神,世界万物是宇宙的肉体,宇宙正是两者统一。因此,教堂一般分为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精神空间是上帝的居所,其空间的意义在于为至上的上帝创造一方至圣的栖息之所,以及此岸的彼岸物质空间是祭司、教士及信徒们聚集礼拜的场所。佛教也讲宇宙,但其概念与佛学不同。在佛学里,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因此,寺庙建筑空间的意义不在其神圣、神秘或高敞深邃,而在于以“气”为基本的空间内涵。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气是视而不见、触而不觉却无所不在的东西。上面提到的寺庙空间的诸多特征都是适应“气”之特征的。如尺度不大,以防室内阴气淤滞,高度不巨,以防阳气过甚,不强调过度围合空间,以便阴气和阳气的沟通。一座座尺度适宜的单体围合成庭院,使气流通自如。如果说欧洲教堂是“灵”的空间,那么中国的寺庙就是“气”的场所。寺院开拓的参悟环境,完全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和谐发展的优美境界。结论
本文标题: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5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