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舟山传统民居建筑生存智慧浅析
131院校风采CharacteristicofColleges总第198期200910舟山传统民居建筑生存智慧浅析LivingWisdominZhoushanTraditionalFolkHousingArchitecture朱丽平ZhuLiping内容摘要: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所处的特殊海岛环境造就了其不同于内陆民居的特殊风格形式。文章从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应对台风灾害的策略以及应对险恶生存环境的策略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所折射出来的海岛型社会人格和生存智慧。关键词:民居建筑、海岛、生存智慧、实用主义哲学、台风、宗教在我国传统的民居建筑体系中,海岛型民居建筑一直处于一种游离于主流审美价值之外的边缘状态。因其所在的特殊地理环境,建筑营造过程更专注于对实用功能的追求而少了些许深沉的文化底蕴。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种原始、质朴、粗犷的功能主义诉求方式,正体现了民居建筑应该具备的原真价值观念——先是居住,然后才是审美。浙江舟山群岛的岱山岛传统民居建筑形态所反映出来的生存智慧,正是对以上观点的印证。一、舟山民居建筑概况舟山群岛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主要岛屿有舟山岛、岱山岛、朱家尖岛、六横岛、金塘岛等。其中以舟山本岛——舟山岛面积昀大,其次是岱山岛。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舟山传统的两大支柱行业为渔业和农业。此外,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海外贸易、东南物流开始兴起,商贸、运输开始成为舟山一种新兴的营生方式。以上“渔、农、港”三种行业,对舟山民居建筑形态影响昀为深远,而形成了渔家民居、农家院落和商贾宅院三种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相比较而言,目前典型的商贾宅院主要集中在舟山本岛的定海古城,而渔家民居、农家院落则散见于其他岛屿。舟山地处海上,海侵形成的舟山群岛多石而少木,淡水资源缺乏,而气候上则属于典型海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此外,夏季台风暴雨频发是舟山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渔民的特殊生存环境对其建筑意识形态也有着重要影响。在与大自然的共处、抗争中,当地人运用卓越的生存智慧,创造了不同于内陆民居的、具有高度的实用主义哲学意味的民居建筑形式。二、应对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生存智慧1.石材的应用传统印象中,运用石头建造房屋是西方人的拿手本领。由于东方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念,中国人不喜用石头建造房屋。风水五行中,“木”代表的是春天和生命,而“石”(即土)则代表长夏和死亡。所以,石头这一材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除了作为建筑的基础、柱础及重要建筑的栏杆雕饰之外,就是为地下的冥者建造住所。但由于舟山多石而少木,尤其缺少大型木材,故房屋结构即使用木,也多采用用材较小的穿斗式结构。在台风肆虐的海滨村庄,由于石砌的建筑墙体抵御台风能力很强,全部采用石材作为墙体的民居建筑比比皆是(图1)。在这里,特殊的生存环境条件造就了观念上的特异性,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五行风水观念,而代之以实用主义至上的建筑营造哲学。2.雨水收集系统舟山陆域狭小,又多是低丘低山地形,一丘一岙,集水面积也小,形不成较大径流,也不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补给,淡水资源极为缺乏。因此,“靠天吃水”的舟山人对每年肆虐海岛但又带来大量降水的台风爱恨有加。为有效收集雨水,避免“天降甘霖”白白流失浪费,民居建筑的檐口不像内陆民居建筑采用的自由滴水做法,而大多采用有组织排水的方式。一般做法是,在天井院落的四个角落里各放置四口水缸,将檐口集中收集的雨水通过落水管排到水缸内,供日常生活使用(图2)。在徽州民居建筑里,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天井集水系统。在徽州,所谓的“四水归堂”,除了一定的消防功用之外,更多被赋予了精神上的意义——水蕴财气,聚水即聚财。而舟山民居的雨水收集系统,则纯粹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巧妙设计。三、应对台风灾害的生存智慧每年的夏季,台风都会光顾东南沿海1.石砌民居建筑2.巧妙的雨水利用方式3.东沙古镇街道空间4.L形平面布局4院校风采CharacteristicofColleges132总第198期200910朱丽平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注释:[1]方长生:“观音‘中国化’的范例:舟山民间的观音信仰”,《中国民间文化》第五集,学林出版社,上海,1992.第151页。参考文献:[1]吴承华:“谈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4。[2]王文洪:《舟山群岛文化地图》,海洋出版社.北京,2009。城市,海岛城市更是首当其冲。为应对台风灾害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当地人在建筑营造上采取了种种策略。1.紧凑集中的群体布局方式位居山岙的渔村,房屋之间前后相接,左右相连,布局紧凑、集中。每当遭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扰,村民们必然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共渡难关。[1]而互相连接的建筑组合方式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在抗御台风风力上有着显著作用。在一些建筑布局过于紧凑的地方,单体建筑内部出现采光不足的情况。为化解这一问题,采用屋顶天窗或老虎窗采光方式。虽然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外表的整体性,但却非常简洁实用。2.低矮的单体建筑外形相比较于二三层的楼房,单层的建筑在应对风力时更为稳固。特别是像岱山的东沙这样直接面临大海的渔村,适当降低层数就成为应对台风的昀简单也是昀有效的方法(据测量考察,有的建筑层高竟然只有2米左右甚至更低)。而前述采用石头构筑房屋结构更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街道宽度的适当加大也可有效避免风力增强的效应。所以,在东沙古镇,我们看到的街道空间尺度H/L基本上是在1∶1的关系。这种街道空间给人的感受是开朗而抒情的(图3)。如果说内陆的江南古镇通常有的狭窄、幽深的街巷映射了当地人性格的蛇曲委婉,东沙古镇旷达豪迈的街道空间尺度反映的是海岛人质朴豁达的大海一样的性格。3.特殊的建筑布局在诗人海子的描述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很多都市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但若设身处地住在“面朝大海”的环境中,面对每年一度夏季狂风暴雨的鞭打,本地居民选择了另外一种更为实用的建筑布局方式。在岱山北部的双合村,由于整个村庄北临大海,南倚青山,很多民居自然而然地采取了“背朝大海”的布置方式。这种布局一方面使建筑入口有较好的朝南日照,而面向大海的方向开窗较少或不开窗,则有效地减弱台风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同时,在建筑的单体设计上,通常采用一种“L”形布局方式,即将东面的厨房部分向南突出,建筑入口处自然形成一个“廊檐”,一个绝佳的避风场所(图4)。4.建筑细部处理在建筑细部处理上,也处处可见海岛人在应对台风上的匠心独具。如在多层建筑山墙面上镶嵌起加固作用的铁钩(图5),在建筑屋顶靠近檐口的位置添加石块或砼条的压顶(图6)等。四、应对险恶生存环境的营造智慧渔业是舟山的重要产业内容,渔业生产地流动性和作业方式的特殊性,特别是远海捕捞工作的危险性,迫使广大渔民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古时候,渔业生产工具简陋,舟山渔民终年提心吊胆地过着“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和“前有强盗,后有风暴,开船出洋,命靠天保”的日子。[1]因此在当地,不管是民居也好,庙宇也好,都是对这种险恶的生存环境的建筑回应。1.简朴的建筑形体在舟山的很多地方,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普通民居常常因陋就简,甚至有点破烂,但往往在聚落地由民众集资修建的“观音庙”、“天后宫”却是富丽堂皇,耗费奢靡。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舟山民间认为,供奉能够给自己带来福佑的神灵,自己的生活环境就不能比神活得更舒适,否则就是对神的不敬。这种不讲究现世物质享受的生活观和对具有“现世性”神灵的敬畏与崇拜,看似矛盾,其实反映出岛居人群的一种极为现实的生活态度:生存,才是第一要义。2.建筑细部处理的宗教寓意在一些较为考究的建筑的入口大门的砖雕纹饰上,常常可以看到具祥瑞之气的忍冬卷草纹的图样。这种纹理在佛教中寓意为坚忍不拔,反映了民众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下的一种自我心理暗示和鼓励。又如,在一些建筑的屋脊中央我们会看到太极八卦的图案(图7)。无论建筑本身如何陈旧,图案永远保持光鲜。这种图案折射了居住者祈望全家康宁、永葆福祉的深沉愿景。五、结语传统民居建筑在功能上承载着可供解读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可以发现其群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中蕴藏的群体性心理状态。在对舟山民居的读解中,我们看到了具有不同于大陆型居住群体的那种旷达、豪迈的海岛型社会人格,及其背后折射出来的生存智慧。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舟山定海古城早已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但从柴水弄残缺的夕阳余晖中,我们依稀可辨往昔的市井繁华,并从对其他尚保留原生居住状态的民居的考察研究中,看到这种社会人格和生存智慧放射的光芒。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舟山人在对待定海古城的态度上,何尝不是一种“现世”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另类表达!5675.防台风细部设计之一(山墙加固)6.防台风细部设计之二(檐口砼压顶)7.屋脊的八卦图案
本文标题:舟山传统民居建筑生存智慧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6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