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备课资料]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备课资料]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课标解读:本专题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他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落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其比商朝的进步之处。在讲述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时,要求使用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不同材料,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考古材料不仅包括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载体——甲骨和青铜器,更主要的还有史前文化遗址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们都是所在时代的物质遗存,甲骨文、青铜铭文更以文字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于了解所在时代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相比之下,反映上古历史的传世文献,大都处于后人追溯和概括,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但考古材料通常是零碎和散乱的,只有结合传世文献,才能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解读。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历史纵横一、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生产上已有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定居生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7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三个基本特征:1.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2.发明了陶器;3.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距今7000多年至5000多年在中国大陆,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中下游出现良渚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岱(齐鲁)、燕辽、江浙(吴越)、江汉(楚)、甘青、雁北、华南、岭南、巴蜀10个区域。后四个区域相对次要,因三星堆—宝墩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选录巴蜀区。二、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这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会已经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家猪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种重要动产。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随葬有很多猪头和猪的下颚骨。这些随葬的猪头和猪的下颚骨,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晚期的墓葬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较之前更加严重。有的大墓随葬品有七十余件,有的墓则一无所有。考古中还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氏族墓地出现了小片的家族墓地。家族墓地之间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以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高超的干栏式建筑、独特的制陶技术为文化特征,真实地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它的发现和发掘动摇了中华远古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元论,有力地证明了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猪纹方钵的发现说明那时人们就已经饲养猪了。四、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距今5300-4300年左右。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2007年11月29日考古人员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可称为中华第一城。作为文明初期最重要的人类聚落形式,城墙意味着社会组织从自然村落迈入了等级社会。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在湖州钱山漾遗址中出土属于良渚文化的纺织品遗存,其中包括丝线、麻布,更令人称奇的是一块被鉴定为最早的绢织物的纺织品,材质是经过缫制的家蚕丝,其经纬密度达到每平方寸120根。这说明良渚文明已经掌握了相当发达的养蚕和纺织技术。古籍传说养蚕纺织的始祖是黄帝正妃嫘祖,从发现来看,丝织技术的发源地很可能应是东南中国的良渚文化。五、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根据典籍记载“三皇”说法众说纷纭,并无定论。《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伏羲、神农、黄帝)《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运斗枢》、《元命苞》等书载:三皇为伏羲、神农外,还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娲。帝原指五方上帝,战国后(有说是两汉)才附以人间历史人物之名替入。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核心概念一、文明(一)文明的内涵探讨中国古代早期的文明及其起源,首先必须对“文明”的含义有个明确的认识,然而有关文明的概念却众说纷纭。“文明”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易·大有》卦辞:“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又见于《易传·文言》:“天下文明。”《尚书·舜典》也有“浚哲文明”之语。都是指光明、有文采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尽管对于文明概念的内涵,至今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但孙秋云在《“文明”:内涵及其变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的探析》一文中认为,对于“文明”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文明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第二,文明亦指具有自身特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第三,文明还指拥有特定人口、地域,掌握特定文化,拥有特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整合力、动员力的文化实体——文明体。(二)文明起源的标志或要素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文明起源的要素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如下:1.文字、国家要素说;2.文字、城市、礼仪中心要素说;3.文字、城市、青铜礼器要素说……(三)文明起源的时间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时期,受文明起源的标志影响也是众说纷纭。夏鼐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认为,中国的文明起源应该追溯到二里头文化;李济主张商代是中国文明的开始;美籍学者张光直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一文中指出,“龙山化时期”,最终奠定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基础;唐兰在《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一文中对大汶口遗址中发现的陶器文字进行了解读,认为这些陶器文字已经有55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现行文字的始祖,由此表明大汶口文化已经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时代……(四)文明起源的空间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空间问题,主要有两种认识,即“一元论”和“多元论”。根据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和文化分区研究的成果,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苏秉琦和殷玮璋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一文中指出,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文明时期,黄河流域确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并常常居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各地考古发现的考古材料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影响总是相互的,中原给各地以影响,各地也给中原以影响。丁季华在《中国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一文中也认为,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这就说明中国文化起源地不限于中原一个中心,而有若干中心区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是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二、国家1.国家形成的标志国家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的形成有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将国家的出现视为文明社会的开端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恩格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对于古希腊罗马来说也许是适用的,而对于其他更为古老的许多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王震中在《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一书中认为,应将国家形成的标志修正为:一是阶级或阶层的存在;二是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2.早期国家的演进阶段关于早期国家的演进过程和发展阶段,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将民族学上的各种社会加以分类排列的理论,其演进模式为:游团(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部落(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酋邦(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国家(阶级社会)。张光直不仅系统地概述了“游团”“部落”“酋邦”“国家”这些概念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同时还将它们与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各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对应的结果是: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相当于游团阶段;仰韶文化相当于部落阶段;龙山文化相当于酋邦阶段;从三代(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秦汉相当于国家阶段。三、甲骨文商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能够得到考古资料确切证实的王朝,这得益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自1928年起,考古学家对殷墟进行了多次发掘,迄今已出土刻字甲骨约15万片以及大量殷商器物。甲骨文和殷墟重现于世,极大地推动了商史和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朱凤瀚在《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一文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第二,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第三,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第四,甲骨文的发现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甲骨文的发现更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四、商朝的国家特征1.商朝的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利用神权来强化王权2.商朝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制和以内外服制为主的国家结构卜宪群在《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一书中认为,内外服制滥觞于夏,形成于商,影响至周,是独特的国家结构形式。内服为王畿之地,系商朝直接控制的国家中心地区,又叫大邑商、天邑商。这里“居天下之中”,包括今天的晋东、鲁西、豫北和冀南一带的广阔平原。内服职官即中央王朝职官,数量众多,地
本文标题: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备课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9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