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吴华武(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乡烙烘小学551700)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近十年来,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在全国各地竞相展开,然而很多研究重“形”轻“神”,把“自主、合作、探究”固化为一种模式,每次开课汇报展示时,参与的学生只有三四十人。而现实是很多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紧张,班额都在五六十人,有的甚至七八十人以上(我校班额现人均64人)。在大班额中如何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为很多学校困绕的难题。而据专家预测,我国这种大班额的教学现状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和人口城镇化的影响,近三四十年很难有较大改变。鉴于此,我校决定开展《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课题研究。此次研究的目的有:1、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竞争学习”为“小组合作,组间竞争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2、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3、用“自主、合作、探究”之“神”兼蓄其他教育教学方式的成功因素,在大班额中构建高效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课堂。4、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素质和科研能力。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和联系。2、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合作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之学习技能。3、大班额教学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4、如何在大班额中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削减大班额带来的不利影响。5、“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如何兼蓄其他教学方式(如快乐教育,创新教育、目标教学、尝试教学、研究式教学等)的成功因素。本课题下设两个子课题: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大班额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大班额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于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50-60年代,它们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在杜威、施瓦布、布鲁纳、和皮亚杰等人的研究影响下,70年代在美俄等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80年代初传入我国。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JohnDeway和HerbortThelan等人研究下,于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大力提倡。近几年来,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在全国各地竞相展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理论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肖川教授。然而这种研究许多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照搬美国的教育研究成果。可是,我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国情--美国是小班教学,我国多数是大班教学。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达到大面积高效的教育成果,始终是摆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本课题研究预计有如下突破:1、探出一条既适应大班额教学又适合“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新路。2、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其他有效教学方式的有机交融。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他1983年出版的著作《智力的结构》一书中认为,就智力的本质来说,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1995年又将自然观察智力增加为第八种智力)。加德纳教授关于智力本质和智力结构的新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数理智力或以逻辑--数理智力为核心的智力,而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第三,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十几年的研究之后,加德纳教授在他的另一著作《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智力》一书中对智力进行了更为精确的定义。他说,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上述加德纳关于智力定义的变化并不仅仅是词语方面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至少可以从加德纳关于智力的新定义中体会到原来的智力定义不曾涉及的两个方面内涵:第一,智力并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或可以用某种特定标准计量的东西,而是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发展能力;第二,智力这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潜能可能会被激活,也可能不会被激活--而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而“自主、合作、探究”之学习方式则是激活多元智力潜能的最佳学习方式。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n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n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n第三,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3、教育民主化儿童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是儿童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儿童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教育机会均等”,“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需求,教育民主化的问题作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被提了出来。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以及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使得作为终身教育之基础的基础教育得到了社会的空前关注,基础教育的民主化问题也随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促进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可以说是各国制定基础教育政策和发展方针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容。当前,国际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呈现出多层次性:由最初的入学机会均等,扩展到教育选择的自由、“资源分配的公平”,再延伸到教育过程的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重视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以及其他受社会教育机会的均等等。“大班额”教学现象是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实现教育民主化必然产物;而“自主、合作、探究”之学习方式则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项重要途径。五、本课题实验的原则:1、基础性与发展性原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它是以浓厚的求知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情感态度、顽强的意志品格等为基础条件的。因此,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注重兴趣、习惯、情感、态度、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立扎实的应用基础。“自主、合作、探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2、主体性与开放性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和主动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向课外延伸,社会延伸。因为只有在教学开放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全体性与对症性原则。全体性即面向全体,提出适当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自主、合作、探究”,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对症性即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4、导向性与驱动性原则。导向性即目标引导,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驱动性,一是指任务驱动,二是指反馈激励驱动。只有当学生有了强劲的内驱动力时,“自主、合作、探究”才能顺利推进。5、兼蓄性与灵活性原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既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又可以相互融合,还可以借鉴其他有效的学习方式,做到兼收并蓄,灵活运用。6、可行性与实效性原则。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编造理论,而是为了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研究的宗旨,因此,我们采用的任何一种方案、措施,都要注意研究其可行性及实效性。要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班额”情况下的应用环境。六、本课题研究的科研手段:(1)、科研方法,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实践→总结经验→再实践→再总结经验…形成新的理论。(2)、本课题既注重定量分析,也注重质性分析,将结合学习结果数据(如测查结果)与学习过程数据(如课堂表现、作业、访谈等),来解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班额教学下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3)、为了有效收集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方面的数据,本课题还将综合采用其他研究手段,如采用问卷法调查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情感态度、有关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知识;采用分析法分析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观察法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采用访谈法和口语报告法分析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4)、为了有效控制实验条件、记录被试的学习过程,本课
本文标题:《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1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