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全流通时代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估值研究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流通时代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估值研究姓名:程顺来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熊熊20070501全流通时代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估值研究作者:程顺来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毛庆东股权全流通下的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2007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运用金融、沟通和市场营销学的方法,向已有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展示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以提高市场对公司的相对估价水平,降低资本成本的活动。投资者关系管理也是公司管理层听取投资者建议的渠道。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全流通下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已逐渐成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内在需求。为深化股权全流通下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促进公司治理的发展,论文总结了国外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情况,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全流通下的IRM提供有益的帮助。为了增加研究的针对性,论文重点对中证100上市公司利用网络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直接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调查方式对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概括。论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全流通下股东之间、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全流通下大股东比小股东更具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积极性;有效的IRM能够降低大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随着全流通下规范有效资本市场的逐渐形成,股票市场上不管其它公司如何行动,主动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都是上市公司的最佳选择。论文从分析股权分置到全流通这一资本市场的变化入手,定性分析了全流通对我国上市公司IRM的冲击。国有股股东的“缺位”或“越位”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股权激励机制从无到有,股票供求数量的变化,并购重组形式和内涵的转变等一系列不同于股权分置时代的特点,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具复杂性。在全流通下,监管层对信息披露质量要求更高,市场监管和公众监管逐渐发挥作用,大股东利益获取方式发生变化、投资渠道不断增加,投资理念逐渐转变,控制权市场争夺日益加剧,这都给投资者关系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也对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体系提出迫切要求。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持续的战略管理行为,其核心是有效的沟通,其表现是主动的信息披露,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公司相对价值最大化、优化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积累公司的声誉资本,有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也是建设积极的股权文化的重要途径。IRM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标识,全流通下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既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声誉、维护投资者的投资权益,实现各自价值的最大化,也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和股东意识,促进其良性、健康发展。2.学位论文邬君股权全流通时代我国上市公司反并购运作的研究2008本文以全流通时代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动为主题,在参照了学术界的理论参考及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反并购运作经验之后,从反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及根据股权结构特点规范上市公司的反并购运作两方面分析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上市公司反并购运作问题。其一,在学术界在对待反并购价值的问题上:持否定观点的包括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结构理论和管理层自我保护假说等理论,其核心思想基于作为公司治理外部监控的重要手段,反并购很大程度上会使管理层免于收到敌意收购的威胁,进而逃避对股东的责任,最终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受到威胁:对反并购持肯定态度的有相关利益者理论、短视理论和业务判断标准理论,这些学者认为市场通常不能对目标公司的价值正确估算,而敌意并购又多以投机和套利为目的,因此出于对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保护应该采取反并购措施。两种观点理论都未取得压倒性胜利的结果,因此本文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反并购运作情况与公司业绩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以往的研究文献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所在。文中以我国的上市公司—美的电器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后采取“分期董事会选举”和“股权激励计划”两大反并购措施为对象,运用了财务比率指标法对公司前后三年的加权平均财务指标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同时在这基础上对反并购前后的公司股价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的结论是美的电器的反并购运作提升了公司的价值,为股东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其二,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反并购运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这些缺陷包括:信息披露义务不对等、交叉持股多为短期投资行为、融资制度不完善、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难以整合以及反并购意识不足。在分析了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反并购运作的经验之后,笔者以为全流通时代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反并购运作首先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准则,从法律法规、金融制度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三方面着手解决。在法制建设方面我国需要完善反并购相关法律体系,同时加强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实行强制公开收购制度;在金融制度方面,上市公司自身应树立正确的股权投资理念,随着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反并购的运作逐渐形成多层次的反并购融资渠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方面上市公司应建立有效的内部预警机制,加强反并购的自我保护意识,优化内部激励机制并运用不同类型的反并购措施合理应对敌意并购。对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反并购运作的研究还要考虑到股权结构的改变对企业选择反并购策略的影响。股权结构分散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但是其对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影响却不径相同:对于占据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军工、石化、通信等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国有股高度控股的局面仍将持续,反并购问题可以模仿日欧等国家的集团交叉持股模式,并同时辅以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计划等能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手段;对于中小型上市公司,其反并购运作问题可以效仿股权结构同样分散的英国,在一个保证健康的法律和金融大环境下,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反并购策略,以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3.期刊论文朱继军论股权全流通下上市公司共同治理制度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06,(12)我国上市公司效益低下主要是治理机制的问题,是国家股或法人股股东一股独大下的多层次间接代理所造成的,即使在股权全流通下这一代理关系所造成的问题依然会存在较长时间,只有通过有效改造影响治理机制的间接代理关系、加强对代理链条各环节的有效监督才能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效率.4.学位论文林霄光上市公司股权“全流通”研究及“全流通”后的国有股经营问题探讨2006“全流通”问题成为牵动证券市场神经的最敏感的因素。鉴于我国股市曾进行的三次规模较大但均未获得成功的国有股减持改革试验,以及国外的非流通股上市流通的成功经验。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2005年4月29日,我国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由此拉开了新的一轮“全流通”改革工作的序幕。“全流通”后有望能一举解决对中国证券市场运转、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产权交易及企业重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困扰股市多年的顽疾。与此同时,“全流通”全面实施后,由于国有股与非国有股可以同时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认为国有股的买卖问题必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因为它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一重大课题,为此本文构建了国有资产投资收益评价指标来衡量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国有股的买卖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5.期刊论文袁晓文.YuanXiaowen股权全流通下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中的博弈分析-价值工程2009,28(3)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在这一革命性变革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刻,其重要性日益显现.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分析.具体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博弈、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公司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6.期刊论文朱锡峰股权全流通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对策分析-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8)一、引言股权分置是指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两种不同性质股票之间的差异,即非流通的国有、法人股,以及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由于人为限制股权流动性,造成了两类不同股份之间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现象.由于人为割裂造成的股权分置问题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之一.7.学位论文穆仲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全流通问题研究2004以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中国股市经过13年的发展,以搭建市场平台和导入市场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第一阶段任务已经完成,目前正向第二阶段迈进:即充分发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而历史形成的股权分裂问题已经成为实现第二阶段任务的最大的制度性障碍.该文试图沿着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时间轨迹和逻辑轨迹,来探讨这一问题.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西方股份制的概况.介绍西方股份制产生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以及股份制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以便从横向上找出中国股票市场产生时的先天不足.第二部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不流通的原因.介绍了中国现有股权结构的特点,股市诞生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基于股权不流通当时认识上的两点具体考虑.第三部分:非流通股不流通的负面效应和全流通的必要性.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非流通股一定要流通这一股份制的基本原则.第四部分:非流通股流通的方式.介绍了中国非流通股流通的实践,以及外国国有股流通的实践,提出了中国股权全流通的方案设计.8.期刊论文曾德军股权全流通下上市公司代理问题及治理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17)我国上市公司效益低下主要是治理机制的问题,是国家或法人股股东一股独大下的多层次间接代理所造成的,即使在股权全流通下这一代理关系所造成的问题依然会存在较长时间,只有通过有效改造影响治理机制的间接代理关系、加强对代理链条各环节的有效监督才能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效率.9.学位论文秦琳股权全流通法律问题研究2007股权二元结构造成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股权不平等、上市公司治理缺乏信用基础、股市作为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主要功能缺失等诸多问题,己成为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股份公司发展的痼疾。在众多经济学家和市场的呼吁下,政府正式启动股市全流通改革——被称之为“股权分置改革”。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自成立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举措,其意义甚至不亚于创立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问题的妥善解决,将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全流通改革的顺利进行,股改所设定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改革的积极效应也在显现。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从制度层面上再造中国资本市场,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颓势”,给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原动力,充分体现了制度变革的力量。然而,随着股改的推进,一些新的法律问题也日渐凸显,如上市公司的监管、上市公司收购、衍生金融产品的创新、非流通股股东各类承诺的法律规制等方面都面临一些新的法律问题。股权分置改革既然是利益关系的重新配置,必然在各种主体之间产生激烈的利益冲突,这当中尤其会涉及到流通股股东尤其是少数股东合法权益损害的问题。有损害必有救济,法律既要为股权分置改革提供私力上的救济途径,也要提供公力上的救济途径,而这在目前的改革过程中基本没有涉及到。针对全流通改革出现的问题进行立法完善是当前必要而迫切的任务。在实体法立法完善方面,需着眼于详尽规定流通股股东在全流通改革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特别要对全流通改革后的社会公众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如股改公司规范的治理结构、非流通股转让、股改方案的产生和表决程序、信息披露、有关中介机构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与监管措施等进行系统的可操作性的规范,使法律对证券投资者的保护更加充分、完整、真实、准确和具有及时性。在程序法的完善方面,要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证券集团诉讼机制、证券侵权赔偿机制,不断完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此外,还应当以股权全流通改革为契机建立起有我国特色的证券仲裁制度。10.学位论文孙洪波“全流通”时代下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200621世纪初许多国际知名企业暴露出财务丑闻,相继遭遇挫折甚至是灭顶之灾,其中不乏安然
本文标题:全流通时代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估值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