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小组成员:曹鑫洋杨婷景小霞王静静王玉雯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教育宗旨)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取向类型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我国古代“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古希腊“关于完美生活的普遍性理念”•普遍性目标取向所给出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局限•1、缺乏理论依据•2、逻辑不够彻底,表现出随意性•3、不够清晰,容易成为一种“政治游戏”行为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确定性”“具体性”“可操作性”•1、古老的“师徒制”2、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目标取向”3、泰勒行为目标取向,强调“内容与行为有机结合”4、布鲁姆5、梅杰、波法姆评价•优越性:•1、克服了“普遍性”取向模糊性的缺陷。•2、便于教师将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形式陈述,有效控制教学过程。•3、有利于教学评价。•局限:•1、陷入“唯科学主义”。•2、完整的人被割裂了。•3、高级心理素质难以具体化。生成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过程性”•杜威“教育即生长”•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他强调学生与老师,以及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评价•优越性:•1、强调过程与情境。•2、尊重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局限:•1、理想化。•2、容易矫枉过正。表现性取向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多元性”•美国课程论专家埃斯纳认为,在艺术教育领域里,预定的行为目标是不适用的,因而提出表现性目标作为补充。“表现性目标”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向人的自由和解放。评价•强调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化,是对目标取向理论的补充和衍生。四种目标取向的比较时间角度实质
本文标题: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1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