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2012.5.7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梳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思考问题:作者简介•虞世南,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与欧阳修、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梳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头部的两根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纯净的露水接连不断的蝉鸣声凭借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诗歌赏析•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居高”的“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蝉声远传,并不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明远播。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喻指清高尊贵的人。(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意味。)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明远播。•诗歌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诗歌赏析: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思考问题:•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写作背景简介•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饮水啄食心绪,念头一只离群的孤雁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诗歌赏析•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着的精神啊!•颔联又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颈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见课文后面小字)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以“孤雁”自比),表达了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歌赏析•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1.这首诗首联写什么?2.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3.颈联“乍”、“才”二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思考问题:•郑谷(生卒年不详),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省)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有《云台编》三卷。作者简介•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野,鸣叫时常立于山崩树上。《本草纲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本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整齐;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从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的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了。•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汨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清人沈德潜评论这两句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句胜于‘钩陶格磔’(像鹧鸪啼声,指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中“正穿屈曲崎岖路,又听钩陶格磔声”之句)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1.这首诗首联写什么?2.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3.颈联“乍”、“才”二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诗歌赏析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布置作业课后背诵这三首古诗
本文标题: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25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