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某某集团集中采购管理模式探讨(DOC32页)
第一章企业管理与集中管理第一节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也由普通的手工作坊式进化到工厂产业化发展,管理上也从粗放式管理向人力、成本、设备、资金等资源进行平衡协调渐进,以实现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困惑。物料管理混乱,呆料、废料、缺料频繁发生生产计划不准确,排产困难生产工艺、工序缺乏标准化,导致库存供应难度。。。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挑战,管理学者开始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同阶段的管理理论和工具。5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企业管理工具有了质的飞跃,企业管理工具被应用到管理实务中来,为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搭建了系统平台。管理工具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60年代库存管理60年代开始,计算机首次在库存管理中得到了应用,这标志着企业的生产管理迈出了与传统方式决裂的第一步。而在库存控制和生产计划管理方面,这种影响比其他任何方面都更为明显。2.70年代MRP库存管理关注的是材料和产品的出入库和存量管理,并没有延伸到生产中。这样对成本的控制微乎其微,随着管理水平的要求提高,库存管理已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于是美国提出了MRP思想,它第一次把物料需求计划与库存管理向结合,由计划推动库存采购,减少库存资金占用,提高供料率和缩短产品交货周期。3.80年代MRPⅡ初期的MRP主要还是以库存管理补充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而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MRPⅡ,已延伸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它进一步从市场预测、生产计划、物料需求、库存控制、车间控制延伸到产品销售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所有财务活动中。从而为制造业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处理逻辑以及有效的信息处理手段。MRPⅡ把企业中各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全面生产管理的集成优化管理系统。其中,生产和财务两个子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MRPⅡ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企业的中央数据库。各子系统在统一数据环境下工作,实现了各方面的数据共享,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MRPⅡ具有模拟功能,能根据不同的决策方针模拟出各种未来将会发生的结果。如模拟将来物料需求而提出任何物料短缺的警告;模拟生产能力需求,发出能力不足的警告。因此,大大提高了原MRP系统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它也是企业高层管理机构的决策工具。4.90年代末ERP思想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成为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随之产生。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GroupInc.)在9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的,当时的解释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ERP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它强调供应链的管理。除了传统MRPⅡ系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行,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5.二十一世纪协同供应链、商业智能BI、云、移动商务、SaaS服务、CRM随着ERP系统的全面深化应用,企业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动化智能分析、安全、灵活、行业化应用。这些更高层次的管理应用工具通过整体的应用集成适配可以更好适应企业不同的发展需要。以协同供应链为例,在90年代,通过引入供需链思想有了ERP的雏形,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通过通讯介质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注重于内部联系,灵活性差,它仅限于点到点的集成。如果其中一个节点的作用出现无序或延迟对接。都会影响其他节点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具体而言,其弊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市场变化能力迟钝。2.各成员企业之间缺乏信赖。3.供应链失调。为了解决普通供应链的问题,协同供应链思想应运而生。协同供应链是指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支持。而供应链协同管理,就是对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合作进行管理,以便使各企业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支持更加高效有序,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第二节国内外现状分析ERP经历了从最早的盲目建设阶段,已经逐渐为广大企业管理界所认识和了解,并成为企业规模化发展、世界性扩张必不可少的信息化工具。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一个企业即使实现了其内部信息化单元的集成,但相对大社会与市场环境,仍然是一个个信息化孤岛,必须用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的理念和技术来拆除企业间的围墙,消除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孤岛,实现跨企业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作,使企业能更好地整合和优化利用各方的社会资源,分享和占有更多的市场机会,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整个供应链、乃至社会价值最大化。严格地说,供应链是一个多重业务和多重关系的网络,它囊括了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采购,产品的制造与装配、包装与暂存,产品的运输与配送,分销与销售以及最终交付用户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从供应商的供应商一直到客户的客户。SCM是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链上的需求与供给进行计划、协调、执行、控制、优化和决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内容是从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和股东增添价值,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关键业务过程的管理。中国加入WTO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企业面临国内外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加快对中国的投资速度,纷纷到中国设立或扩大加工基地与研发基地,一大批中国企业也将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有些还将直接成为国际跨国公司的配套企业,这些都将大大加快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加剧中国企业在本土和国际范围内与外商的竞争。在这种新环境下我国的企业和产业必须运用SCM这个管理利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整体优势。在上个世纪末,欧美发达国家就引入了供应链管理技术,目前财富500强有超过70%的企业都采用了供应链管理,如戴尔、波音、丰田、思科、宝洁、IBM、沃尔玛等业界翘楚,来确保其竞争优势和领先定位。为了应对新形式下的竞争与合作,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快速流动,中国企业最紧迫的要求就是要运用供应链管理这一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企业、整个供应链、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资源合理利用,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成就。首先,从与政府及行业协会相关人士意见来看,都更加重视对供应链管理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并从战略高度确立了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例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明确地指出: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物流业的发展更依赖于供应链理论指导,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之间相互关系的混淆和误解(例如将二者混为一谈、甚至把供应链管理看作为物流管理的一部分);丁俊发副会长还在秘书处工作总结会上提出;“要建立供应链体系,优化供应链管理,要在不同层面上都应当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认识和运作。跨国企业已从采购战略、物流战略进入供应链战略,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精髓是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实现物流的快捷高效的配送和整个生产过程的整合,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为中国供应链管理应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中国企业在2004年中对供应链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变。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2004年专门对制造业企业进行了调查,供应链管理被企业高层管理者列为首要改进位置的占到了48%,居于首位。这表明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已开始被经营管理层所接受。在我国较早开展供应链管理的首先是那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如戴尔、摩托罗拉、IBM、西门子、百事可乐、上海通用等,它们将其国外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带入中国,率先奏响了应用的号角,并将其在国内外的业务链接在一起,纳入整个全球供应链加以管控。随后,我国一些在市场竞争大潮的风口浪尖上的本土企业,如联想、华为、海尔、宝钢等在企业内部成熟应用ERP后,在其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开拓性的引入供应链管理,步入了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前列,并带领其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行业供应链。2004年,海尔就全面开展了从产品研发、供应商关系管理、定单处理与履行、生产、物流、一直到销售与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全面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的“端到端”的全程供应链流程的梳理与优化,并全面部署供应链系统;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增长,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在中国市场也将同比增长。从未来需求来看,中国企业将加大步伐追求成本效益更高的解决方案。改进存货周转率,改善供应链透明度、响应速度以及响应能力。2006年已经实施了ERP的大型企业将以实施SRM、SCM和CRM为主。在供应链上游,将以双赢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与供应商结成长期的、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获得策略性的资源,围绕采购与库存控制、大力发展供应链伙伴策略管理与协同,以JIT、VMI(供应商管理库存)、ICH(库存协作中心)等采购管理方式为热点,在保证供给的同时尽量降低库存,从而节约成本、缩短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增强创新能力与市场响应能力,实现赢利最大化;在企业内部,已效益和效率最大化为核心,应用供应链计划SCP、供应链执行SCE等工具,开展精益化的设计、采购、生产与销售,实现低成本、高产出的运作;在下游,将已客户满意为中心,通过信息集成和共享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及变化,大力整合分销链,力求需求的可见性与透明性,将以CPFR(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联合库存计划、分销商集成DI等供应链管理策略为热点,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以扩大客户群落和市场,提高销售额和利润;在提供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成本。随着国内企业对供应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对信息化支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内外优质管理软件厂商也开始加大力度对供应链产品的研发,国际厂商SAP的R3、ORACLE、I2的领跑,国内用友、金蝶、浪潮等管理软件企业则奋起直追,甚至在部分领域和行业已经超越了国际厂商。2000年开始,多数国内企业还在完备财务系统的基础上开始使用供应链系统规范自己日常业务,而到04年后,随着企业实力快速增长,企业兼备、破产、整合出现了更多的大企业、大集体,规模则大者恒大。集团供应链的管理势在必行,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加快产品生命周期,为了使用市场的需要,从研发到上市时间在成倍缩短,质量的要求却日益严格。邢钢、中脉、恒安、神华、天音通信等一批不同行业的企业也相继应用了供应链系统,供应链产业在中国继ERP后又一个增长点,尤其在金融危机肆虐的08年,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供应链的高速发展,著名经济学界吴敬琏在09年发表了“从发展供应链突围金融危机”,指出中国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2010年)”把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作为“十一五”经济工作的主线,而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发展,正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内容之一。近期发生的世界金融海啸,凸现了转变经济模式的重要性,也凸现了发展供应链生产的迫切性。在考虑如何发展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具体路径时,首先需要了解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组织的演化趋势。得益于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远程生产组织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SCF)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国际银行业应运而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第三节大中型
本文标题:某某集团集中采购管理模式探讨(DOC32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