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鸡住白细胞虫病鸡住白细胞虫病是由住白细胞虫科住白细胞属的原虫寄生于鸡的血细胞和一些内脏器官中引起的一种血孢子虫病。它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苏、陕西、河南、河北,东南亚各国及北美洲一些国家。病原形态在我国,寄生于鸡体的白细胞虫主要有两种:1、卡氏白细胞虫(L.caulleryi)2、沙氏白细胞虫(L.sabrazesi)其典型虫体如下图:发育/生活史白细胞虫的发育过程需要两个宿主。卡氏住白细胞虫的传播媒介是库蠓;沙氏住白细胞虫的传播媒介是蚋。以卡氏住白细胞虫为例说明本虫的发育过程。卡氏住白细胞虫的发育包括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三个阶段。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的大部分在鸡体内完成,而配子生殖的一部分及孢子生殖则在库蠓体内完成。裂殖体:第二代裂殖体,每个裂体内含大量的裂殖子裂殖子:从裂殖体的裂殖子侵入到红细胞内配子体:成熟配子体近圆形,大小为15.5μm×15.0μm,大配子的直径为12~14μm,有一个直径为3~4μm的核。小配子直径为10~12μm,整个细胞几乎全为核所占有。宿主细胞为圆形,直径为13~20μm,细胞核形成一深色狭带,围绕虫体1/3。雌性(大)配子体,呈深蓝色(右上)。雄性(小)配子体,呈浅蓝色合子:在库蠓中肠内的合子,圆形,呈浅蓝色。动合子:在库蠓中肠内的动合子,呈香蕉状卵囊:在库蠓中肠内的卵囊,内含子孢子子孢子:在库蠓唾液腺中的子孢子,呈柳叶状流行病学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库蠓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当气温在20℃以上时,库蠓繁殖快,活力强,本病发生和流行也就日趋严重。热带、亚热带地区气温高,故本病终年发生。多发生于5~10月份,6--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本病在3~6周龄小鸡中发生最多,病情最严重,死亡率可高达50%~80%;中鸡也会严重发病,但死亡率不高,一般在10%~30%;大鸡的死亡率通常为5%~10%。据观察外来品种的鸡,如AA肉鸡、来航蛋鸡等对本病较本地黄鸡更为易感,发病和死亡较严重。致病作用卡氏白细胞虫子孢子首先在鸡体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第一代裂殖生殖,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发育成熟后释放出裂殖体,并随血流转到全身各部位,包括肾、肝、肺、心、脾、胰、胸腺、肌肉、腺胃、肌胃、肠道、气管、卵巢、睾丸及脑等进行第二代裂殖生殖,造成全身广泛器官组织的破坏。最后,虫体进入红细胞或白细胞开始配子生殖,造成血细胞的破坏。症状严重感染的病例,常因内出血、咯血和呼吸困难而突然死亡。特征性症状是死前口流鲜血,因而常见水槽和料槽边沾有病鸡咯出的红色鲜血。中鸡和大鸡感染本病,死亡率一般不高,临诊症状是白冠,拉稀,粪便呈白色或绿色水状,产蛋量下降。鸡冠苍白感染后第13天,患鸡从肺部咳出血液感染后第13天,患鸡吐血病理变化全身性出血包括:全身皮下出血;肌肉出血,常见胸肌和腿肌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其中又以肺、肾和肝最为常见。胸肌、腿肌、心肌以及肝、脾等实质器官常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白色小结节,这些小结节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分界,它们是裂殖体的聚集点。感染后第13天,患鸡胸肌点状出血患鸡颈部出血点(裂殖体)裂殖体在胰腺和十二指肠表面引起的小点状突起裂殖体在心脏表面引起的小点状突起裂殖体引起的肝脏点状出血及腹膜内出血诊断可根据临诊症状、剖检病变及发病季节作出初步诊断。从病鸡的血液涂片或脏器(肝、脾、肺、肾等)涂片中,或从肌肉小白点的组织压片中发现配子体或裂殖体即可确诊。亦可采用琼脂凝胶扩散试验来进行血清学检查。防治根据当地以往本病发生的历史,在本病即将发生或流行初期,进行药物预防。(1)复方泰灭净(SMM+TMP):按30~50ppm混料作预防;100ppm饮水治疗。(2)磺胺喹沙啉(SQ):按50ppm混料或饮水,用于预防。(3)可爱丹:按125ppm混料,用于预防(4)应用药物杀灭鸡舍及周围环境中的媒介昆虫库蠓,或防止其进入鸡舍。
本文标题:鸡住白细胞虫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7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