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让科学流行起来——《走近科学》栏目分析摘要:电视科教节目是传播科普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主要传播手段之一。然而,以科学传播为己任的电视科教节目往往收视低迷,效果不佳。如何有效提升科教类节目的传播效果成为困扰业界的一大问题,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典型的科教节目进行内容分析,就如何有效提升科教节目收视率,取得更佳的传播效果,进行探讨。关键词:栏目定位;叙事特色;平民化;瓶颈;策略1.栏目定位——“走近”要提高传播效果,必须遵循双向传播的本性,尊重受众的要求、反馈,真实地反映受众的心声。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栏目的宗旨在于对科学事件的真实记录,引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引导观众走近科学,提倡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传播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全民的科学水平。该栏目从开始的定位就要求站在平民的视角,从大众的需求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想了解而未能了解的题材,与此同时,在节目中穿插相关的科学知识,既引起观众的兴趣,又使观众受到科学教育。《走近科学》栏目的每期节目中,除了引用事件相关当事人的陈述,一般都会穿插有关专家对此事件的看法和理解。节目在内容上就显得更具专业性,专家们以专业的视角从不同方面对相关事件进行分析,为观众解疑释惑,这样就使观众对事件的理解与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观众不会对科学产生距离感,从而突破了个人视角的偏执与狭隘,一定程度上让观众“走近”了科学。2004年10月27日播出的《白石海子之谜》里,讲述的是四川懋县白石海子出现大片神秘“血色水域”一事。为了将蹊跷的现象还原为科学,此期节目采用了国家地震局的地质勘探专家的分析,武汉水生所的生物专家的观察、判断等等,通过层层分析,排除了地震的可能性,然后再抽丝剥茧,最后水落石出:白石海子之所以出现大片神秘血色水域是由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富营养化所致。这正好说明,谣言止于智者,如果没有科学正眼,当地村民只能凭空猜测,搞的人心惶惶。22.叙事特色——新颖化,悬念化,平民化2.1主题新颖,贴近生活《走近科学》的选题在经过改版后,改变了以往为普及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点为出发点的想法,从最初的“生活、关注、人物”板块化栏目,走到现在成为了以故事搭载科学信息,涉及各种类型各个行业的热点、焦点、新闻话题。经改版后,节目的选题依照题材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超自然现象类、调查类型、医疗类型和动物类型。由此可以看出节目的叙事特色不在于展示高端科技成果,而是通过案例激发群众对科学对生活的热情。2.2制造悬念,探索未知“未解之谜”,“未知”,“神秘感”对观众来说就是最大的吸引,“一个女的5年不吃饭居然身体健康”等此类选题大大的激发了观众内心的求知欲并吸引住了观众。小时候看《走近科学》,往往顾不上吃饭睡觉乃至上厕所,深怕错过任何一个镜头。节目将情节安排的特别紧凑,一步步深入调查,又发出新的疑问,让人欲罢不能,就连广告时间眼睛都不离开电视。《走进科学》的叙事过程就是对对故事进行调查、对事件真相进行揭示的过程。故事化叙述是一种表现手段,很多电视栏目都能采用;而对于科教类节目来说,就是要用科学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去调查。电视科教节目的传播主旨是告诉观众看待事物的科学观点、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悬念的设置是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之所以能够吊住观众的胃口的关键所在,故事的核心要素就是悬念。通过一步步的提出疑问让观众欲罢不能,用这种方法引起观众的某种期待,从而达到解释某种意向的效果,设问句是最能制造悬念也是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了。栏目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叙事结构的悬念设置,一般就是通过标题、情节、通过延宕和闪回设置悬念。这种方法就是指在故事冲突的强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不直接亮出答案揭示结局,而是转入其他相关线索,推迟揭示最终答案的时间,以增加观众心里的期待度和获得答案之后的满足感。2.3观众视角,平民意识电视节目已经摈弃了居高临下告诉观众它想表达意图的方式,建立了与观众平等3对话的关系。《走近科学》的主持人,站在观众的立场上不断提出疑问,用观众视角做出推测或者评论,同时用语做到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摆脱了那些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这些改变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另外,节目主人公也日趋平民化,更多地采用百姓作为主角,而不是社会精英人士或者民族英雄,使观众避免在收看节目的时候觉得与自己无关,使电视节目与观众更加平等。3.栏目瓶颈与对策3.1栏目瓶颈3.1.1叙事视角过于理性在电视节目中,往往涉及很多的视角,有主持人视角,有画外音视角,还有专家或者普通人的视角。而《走近科学》大多采用了全知视角即所谓的“上帝视角”,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处于被动状态,只能跟随电视的视角任意出入,缺少了自己理解和思考的过程。3.1.2叙事内容过于猎奇节目有时候为了追求故事化,会采用一些具有猎奇性的故事和人物,比如2012年的一期关于UFO的节目,节目调性搞的十分阴暗惊悚,但是最后也没能给出一个合理解释。那么这期节目完全就是为了增加收视率,并没有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的最终目的。3.1.3叙事结构过于单一《走近科学》大多采用了线性叙述结构和块状叙述结构,按时间顺序,调查步步深入,气氛营造的很好,但总体上没有起伏感。基本上是叙述完后,主持人做出总结。久而久之,观众容易对此产生厌倦,对科学也失去了主动追求答案的热情。3.2对策要做到客观公正,编导应该多听听当事人的观点,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更易于增加节目的真实性和可看性。要正视悬念,合理安排悬念。太多的气氛烘托以及画面惊悚化处理,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而不是科普节目,所以应该适当减少悬念处理,多加入实验和观察,增加“科学”元素,这样才能实现节目的定位。应采用多样化的结构,尽量拜托时间地点的限制,内容一致或者主题一致的时候4增加场景的切换,这样更能引发观众的独立思考,而不是单纯的听故事,更容易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参考文献:[1]张新英,《故事化:电视节目的突围还是沦陷———以央视科教节目〈走近科学〉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5[2]吴欢,《科教节目的故事化策略———以〈走近科学〉栏目为例》[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薛国梅.《科教类电视节目的叙事特色——〈走近科学〉栏目为例》J905识码]A[37-1330/G4(2012)10-034-3
本文标题:走近科学栏目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8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