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
1《六国论》导学案设计者:孙亮审核人:王艳梅【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学法指导及使用说明】自主合作【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酒令导入新课: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有意戏弄。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典故,联系到哪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从年纪大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朱德同志为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三苏博物馆)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B)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预习案】(基础知识部分可借助《词典》课文注释完成)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1、苏洵其人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2、苏洵其事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应进士和茂才等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把平日所作文章都焚烧了,闭户专心读书,精习六经百家学问,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撰写文章,很短的时间就能写几千字。仁宗嘉祐元年,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将他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宋仁宗,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由此文名大震。宰相韩琦亦赞赏他的文才。嘉祐五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后不久病逝,追赠为光禄寺丞“文安公”。苏洵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成就最高,他著有《嘉祐集》15卷。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多媒体展示相关地图图片)2、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3、写作背景:宋王朝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对外较为软弱的政权。苏洵生活的真、仁、英宗三世,宋王朝虽然尚未十分疲弱,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面临威胁。1004年,辽举兵攻宋,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取得了澶州城下的大捷。但双方订立的“澶渊之盟”却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消沉,苟且求和之风日炽。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给西夏银、绢、茶。一代代宋王朝统治者的为积威所劫,赂敌苟安引起了作者的忧心和思考,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发人深省警世之作【补充材料】辽国进犯中原,打破数州直逼京都之时,本欲迁都金陵南逃,但被宰相寇准等主战派力荐其御驾亲征。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真宗勉强到了澶州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三、我对字音字形的积累:率(shuài)赂(lù)秦耶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抱薪(xīn)救火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ān)赵之君2洎(jì)牧以谗(chán)诛革灭殆(dài)尽【探究案】四、通读全文《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不要为敌人的积威所吓倒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1、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兵器)(得法)(弊端)(贿赂)(连词,表承接关系)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途径,引申为原因)(交互,陆续)(都是)(因为)(表原因,“因为”)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找出活用词并解释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2)找出文言句式并解释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式)3、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不赂者以赂者丧。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4、本段总结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b.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二课时【探究案】1、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第二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介词,用、凭)(小的一些)(大的一些)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那实际上)(失去)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欲望)(祸患)(本来)(他们的、先人、祖辈、父辈)(暴露)(进而)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对待)(赠送)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这样)(起床)(但是)(既然如此)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残暴)(满足)(赠送)(越、频繁)(分别,有定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本来、应该)(用)(侍奉)(柴火)3不灭。”此言得.之。(适当)2、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①暴霜露,斩荆棘(通“曝”,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找出文言句式并解释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第三课时【探究案】第三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未曾)(最终、跟着)(破败)(为什么)(亲近)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避免)(长远的谋略)(按照道义)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因为这个原因)(这)(效果)(用)(作为)(招致)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第二次)(打退)(等到)(因为)(被诛杀)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可惜)(表转折)(消灭干净)(并且)(除去)(差不多)(智慧与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确实)(如果)(让)(珍惜)(依靠)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命运)(命运)(倘若,假如)(或许)(判断)2、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2)找出活用词并解释①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3)找出文言句式并解释①至丹以荆卿为计(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刺秦”)②赵尝五战于秦(倒装句,状语后置)③洎牧以谗诛(被动句)3、文段分析①这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对比论证的方法。④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⑤第三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4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4、本段总结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第一层(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四课时【探究案】第四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用)(封赏)(礼遇)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对付西方的秦国)(被)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天天、月月)(因而、走向)(治理)(被)第五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发语词,不译)(可以)(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假如)(这么大的天)(跟随)(先例)(这)2、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找出活用词并解释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
本文标题:《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8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