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从《资本论》中浅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动因和非经济动因
1从《资本论》中浅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动因和非经济动因摘要:技术创新一直是近些年来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目前国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更多注重的是技术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企业如何作为主体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却很少有人研究关注引起技术创新的深层次因素。因此本文希望可以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在《资本论》中探寻技术创新的经济动因和非经济动因,力求为技术创新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关键词:资本论;技术创新;经济动因;非经济动因BriefAnalysisonEconomicalAgentandNon-economicalAgent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fromDasKapitalAbstract: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hasbeenoneofscholarlyresearchkeytopics,involvedfieldsareverywidespread.Atpresentdomestichadalreadymadecertainprogresstotechnologicalinnovation'sresearch.However,whatpaysgreatattentionis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contentandtheform,aswellashowtheenterpriseasthemainbodycarryout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positively,actuallyverylittlehastheresearchattentionpaidtodeeplevelfactorswhichcause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Thereforethisarticlehopedthatmayinquireabouttheeconomicalagentandthenon-economicalagentof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fromMarxismangle,andDasKapital,andmakeeveryeffortfor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theoryfurtherresearch.Keyword:DasKapital;Technologicalinnovation;Economicalagent;Non-economicalagent2技术创新一直是近些年来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目前国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社会学角度,以及哲学角度这三个角度出发的,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通过回顾这些文献资料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更多注重的是技术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企业如何作为主体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却很少关注引起技术创新的深层次因素。因此本文希望可以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出发,在《资本论》中探寻技术创新的经济动因和非经济动因,力求为技术创新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做出积极贡献。一、技术创新的概念学界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概念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的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①而熊彼特的这一理论深受马克思的影响,他坦言“我这个非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具有独特的重要性。”②虽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明确的界定过“技术创新”这个概念,但是在《资本论》中却有与之相关的概念的定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它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③可见,技术创新是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以致通过变革生产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一种活动。二、技术创新的经济动因(一)为榨取更多剩余价值而进行技术创新马克思认为资本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技术创新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④。剩余价值生产主要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形式。①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②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③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7④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63通过延长工作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称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由于绝对延长工作日会受到生理界限的限制,并且也会遭到工人的反抗。因此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资本家只有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式才能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力,是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唯一有效途径,即提高劳动生产力是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唯一有效途径。这就要求资本家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乃至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也就是“技术创新”。(二)通过技术创新榨取更多剩余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包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应用先进技术和新的生产工具。但是,资本主义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绝不是减轻任何人每天的辛劳,而是提高生产力,使商品便宜,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使资本家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根据《资本论》中马克思所举的例子,提高生产力的个别资本家能以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个别劳动时间生产出同等的商品,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例如:一个劳动小时可以生产的价值是6便士,那么12小时的工作日就会生产出6先令的价值。设12小时内生产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的生产资料、原料是6便士,则每件商品花费1先令。当劳动生产力提高,12小时内可以生产24件商品时,每件商品花费降低到9便士。这样这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若资本家按社会价值出售,则可获得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从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角度分析,假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劳动力的日价值是5先令,剩余价值是1先令,当劳动生产力提高后,资本家仍然和从前一样只用5先令支付劳动力日价值,而工人现在再生产这个价值只需要7.5小时,他的剩余劳动就增加了2.5小时。他个别所做的也是其他所有资本家所做的事。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⑤。于是个别资本家就会继续改进生产方式以求更低的商品个别价值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在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驱使下,资本家的逐利行为客观上推动了技术创新。三、技术创新的非经济动因:阶级矛盾⑤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04阶级矛盾是技术创新的非经济动因,而矛盾的焦点则是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双方对工作日界限的斗争。(一)工作日界限是阶级矛盾的焦点在进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工作日。工作日既涉及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又涉及工人受剥削的程度。但是工作日的长度是不确定的。“它的一部分固然是由不断再生产工人本身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它的总长度随着剩余劳动的长度或持续时间而变化。”⑥“工作日是在身体界限和社会界限之内变动的,但是这两个界限都有极大的弹性,极大的变动余地。”⑦“撇开弹性很大的界限不说,商品交换的性质本身没有给工作日规定任何界限,因而没有给剩余劳动规定任何界限。资本家要坚持他作为买者的权利,他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就把一个工作日变成两个工作日。另一方面,这个已经卖出的商品的独特性质给它的买者规定了一个消费的界限,并且工人也要坚持他作为卖者的权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于是这里出现了二律背反,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而这两种权利都同样是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在平等的权利的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⑧根据不同时期的力量对比变化,工作日长短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通过当时法律中对此的规定体现。由于鼠疫使劳动力大大减少,无形中增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为了保证资本家的基本雇佣人数,1349年第一个劳工法、1496年的法令、1562年的伊丽莎白法令都强制规定了工作日界限,相对减轻了工人受剥削的程度。随着资本日益强大,资本家阶级的力量深入政治领域,资本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使这些法令形同虚设,工人的工作时间实际都达到了12小时甚至15小时,甚至“任意让儿童和少年整夜、整日或整昼夜从事劳动”⑨。1833年至1864年,在工人的不断反抗以及医生和外界的巨大压力下,英国工厂立法规定12小时工作日,并影响到法、美等国。(二)阶级矛盾推动技术创新在阶级双方对工作日界限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依靠延长工作日长度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无疑会遭到工人阶级的强烈抵制,于是通过技术创新,使用⑥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8⑦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⑧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1-272⑨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15新的生产方式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在英国,由于工厂主的过度剥削,工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国家颁布工厂法实行对工作日的强制限制,这样造成了工厂中生产资料的闲置,影响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回收及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为了“满足吸血鬼吮吸劳动鲜血的欲望”⑩采用换班制度,这样就能24小时占有劳动,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无疑加深了工人受剥削的程度。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最后30多年,为了应对工人对过度剥削的抵抗,在一定的工作日中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逐步发展了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和工场手工业,并形成了专制的资本主义管理形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有效所必要的劳动时间”11。19世纪工人阶级在抵制延长工作日和反抗剥削的斗争中取得了很大进展,资本家为了最小化法律限制,最大化剥削妇女儿童,开始在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上进行新的改进,即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机器的使用“使工人家庭全体成员不分男女老少都受资本的直接统治,从而使雇佣工人人数增加”12,并且提高了劳动强度。综上所述,通过对《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推动技术创新的经济因素是资本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非经济因素是阶级矛盾,希望本文可以为深入研究技术创新做出理论方面的贡献。⑩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971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212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546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朱宝红.科学•经济•社会.对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J].2003,21(1).[3]陈晓玲.论技术创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4]关士续.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的一些论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1).[5]孟捷.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J].中国社会科学,2005,5.[6]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本文标题:从《资本论》中浅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动因和非经济动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