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4题实测分析与思考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赵剑峰2016年7月17日•陕西西安2016年淮北市五所省示范高中新高三学生实测客观题统计表(实测人数:436人)题号答案正答率(%)A人数答A率(%)B人数答B率(%)C人数答C率(%)D人数答D率(%)24C22.518442.214132.39822.513325D38.55211.915435.36214.216838.526A672926720.510022.9429.627B31.7235.313831.723754.3388.728C648419.3398.927964347.829C60.85913.510223.426560.8102.330D64112.57918.16715.42796431B29.45813.312829.414032.111025.232A48.921348.9122.818843.1235.233B74.1398.932374.1163.75813.334B46.113320146.114232.68018.335A37.216237.2388.722351.1133★历史概念问题●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4题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42.2%)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32.3%)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22.5%)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答案:C难度系数:0.225★历史概念问题“儒家思想”和“四书五经”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但熟知未必深解!这让我们想起了三年前一道相仿的高考试题。★历史概念问题●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8.6%)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22.4%)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60.3%)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6.9%)答案:C难度系数:0.603★历史概念问题什么是“周孔之道”?什么是“孔孟之道”?为什么从“周孔之道”演变为“孔孟之道”?三年前的试题已经给了我们清晰明确的提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复习备考的方向。为什么三年后掉进同一条阴沟里?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历史概念问题我们认为,问题出在概念教学的窄化,就事论事,机械性理解、记忆教材知识,没有超越和深挖教材的叙述方式和内容,没有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真正理清历史概念的源流和发展脉络。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4题,“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所载为西周旧典,大多成书于春秋中期,相传为孔子晚年为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而编订和整理,不是孔子为阐发儒学思想而作。汉代儒学将其尊为儒家经典,说明儒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历史概念问题“影响历史学科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很多教师所简单认为的新设问、新情境或新材料这些试题的外在包装,而是考生对基本史实、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素养。”“概念的集体误读”近几年成为高考命题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在无疑处生疑、在似是而非中设问、在模棱两可中设陷,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特点之一,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第31题“胡佛反危机”就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例证。★历史概念问题由于历史概念便于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问题本质和自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因此高三复习教学要特别关注容易理解错误的概念,我们一定要在课前对学生的错误概念有所把握。我们要教会学生通过说文解字,咬文嚼字,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准确地建构历史概念;通过分析历史概念的背景,关注历史概念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脉络,理清概念间的逻辑联系,适当地拓展历史概念;通过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熟练地使用历史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实提高高三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延伸拓展●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5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24.2%)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37.1%)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19.8%)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19.6%)答案:C难度系数:0.198☆延伸拓展英国是共和制吗?一、什么是共和制?到底什么是共和呢?它至少包含三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与君主制相对立的共和国,国家元首由人民选举、宪法确定并有任期限制,而非世袭终身;其政府职能法定,权力有限。这是共和与共和主义最原初、最广为人知的含义。第二重含义是指一系列保证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人民或其选出的代表手中的制度体系,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国家最高立法权掌握在人民或其代表手中。第三重含义是指20世纪中后期以汉娜•阿伦特为代表的“新共和主义”,认为共和是一种强调平等、政治参与、公共利益与公民美德的国家治理模式。笔者认为,“共和”的基本观念和精神是天下为公、共同治理、和平参与,其基本表现形式为自由、民主、法治、制衡等。☆延伸拓展二、英国是共和制吗?“共和作为一种政体,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按照“共和”的第一重含义,英国并不是“标准的”共和制国家,因为它保留了君主。“现代政治学中强调,共和制是没有国王的,有国王的是君主立宪制。”这也是我们在传统观念中把它归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重要原因。“过去,我们把共和与君主对立,以为没有君主,就必是共和,其实不然。”英国就是一个“特殊的”有君主的共和国,正如孟德斯鸠所说:“有一个国家,外表是君主政体,实际上却是共和政体。”☆延伸拓展“在19世纪中叶前,西方学者是在否定君主专制的意义上共同使用‘共和主义’话语的。”也就是说,“与共和制对立的是专制君主制,而不是君主立宪制,后者属于共和制的一种;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总统制的区别,只是共和制内部的区别。”现代共和政制不仅广泛吸纳民主因素,而且以扬弃的形式将君主因素包含在了自身之中。虽然英国在政体上是君主立宪,但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虚有其表,其一切行动和政务都要遵照宪法的规定。国王基于宪法而存在,而宪法又是国民意志的体现,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英国通过立宪,实现了实质上的共和主义理想。按照后来发展了的“共和”来定义,英国是典型的共和制国家!谢谢!
本文标题: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历史试卷第24题实测分析与思考-赵剑峰-20160717--全国历史教育专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3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