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汉乐府及文人五言诗
汉代乐府诗歌音乐机构秦设乐府,官属少府;所制音乐供郊庙朝会用汉初设乐府令,掌宗庙祭祀之乐。武帝时,乐府造作雅乐,兼采各方诗乐,以观政教,娱声色。雅乐俗乐并存。诗歌名称乐府衍变为诗歌名称始于六朝建安时有古题乐府唐代又有新题乐府•一曰郊庙神灵,二曰天子享宴,三曰大射辟雍,四曰短箫铙歌(《宋书·乐志》)汉人仅为乐府诗歌中的庙堂诗歌分类,于民间诗歌未予重视。隋王僧虔《伎录》、智匠《古今乐录》尝为乐府诗分类,今已不可得见•相和歌;拂舞歌;白紵歌;铙歌;横吹曲;清商曲;杂题;琴曲。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分乐府为八类宋郑樵《通志·乐略》以古今乐府分为正声、别声、遗声,其下分属五十三小类,不独繁琐,亦有欠精当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分乐府为十二大类,较为合理《乐府诗集》分类1、郊庙歌辞用于祭祀天地、太庙、明堂、藉田、社稷。2、燕射歌辞用于宴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以宾射之礼亲故旧,以鄉宴之礼亲四方宾客,是辟雍飨射所用。3、鼓吹曲辞用短箫铙鼓的军乐。4、横吹曲辞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5、相和歌辞用丝竹相和,汉时的街陌讴谣。6、清商曲辞源出于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古调及魏曹操、曹丕、曹叡所作。7、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朝飨,杂舞用于宴会。8、琴曲歌辞有五曲、九引、十二操。9、杂曲歌辞杂曲的内容,有写心志,抒情思,叙宴游,发怨愤,言征战行役,或缘于佛老,或出于夷虏。并收并载,故称杂曲。10、近代辞曲亦杂曲,因是隋唐的杂曲,故称近代。11、杂歌谣辞徒歌、谣、谶、谚语。12、新乐府辞唐代新歌,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或寓意古题,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汉乐府诗歌郊庙歌辞杂歌谣辞鼓吹曲辞(武帝时北方新声,军乐)相和歌辞(时南方俗乐)燕射歌辞横吹曲辞舞曲歌辞杂曲歌辞(声调失传无所归者)琴曲歌辞汉代乐府民歌及汉代歌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西周采诗献诗,为统治者观风察俗、考核吏治、施行教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汉代成立专门的乐府机构,其采诗的目的更为自觉。•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书·艺文志》)•(谷)永对曰:“臣愿陛下立春遣使者循行风俗,宣布圣德,存恤孤寡,问民所劳苦。”(《汉书·谷永传》)(按:所谓“循行风俗”,即古者“听于民谣”之意。)(一)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古歌》、《悲歌》、《饮马长城窟行》等。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国殇》)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二)反映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和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体现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陌上桑》等。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三)反映男女爱情和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如《有所思》、《上邪》、《上山采蘼芜》、《白头吟》等。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思考题:对比《诗经·氓》与《上山采蘼芜》(四)讽刺政治黑暗、揭露权贵荒淫。汉代谣谚多为史书所录,旨在反映社会、政治问题。桓灵时人为选举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顺帝末京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比喻人的灾祸苦难和好景不常,间接表现了被损害、被蹂躏者的思想情绪。•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表现人们欢快愉悦的劳动或生活场景。此外,还有一些乐府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动植物写人事。《陌上桑》《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乐府诗集》卷二八引崔豹《古今注》,今本《古今注》个别字句稍有出入。)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官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傍妇人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若曝采桑,吾行道远,愿托桑荫下餐下赍休焉。”妇人采桑不辍。秋胡子谓曰:“……吾有金,聊以与夫人。”妇人曰:“嘻!……吾不愿金。所愿卿无有外意,妾亦无淫佚之志。收子之赍与笥金!”秋胡子遂去。至家……使人唤妇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惭。妇曰:“……今也乃悦路傍妇人,下子之粮与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佚,是污行也。污行不义!……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鲁秋洁妇传》)辩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过陈,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汝为我歌,我将舍汝”。采桑女乃为之歌曰:“……”大夫曰:“为我歌其二。”女曰:“墓门有梅,有鹗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大夫曰:“其梅则有,其鹗安在?”女曰:“陈,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饿,加之以师旅,其人且亡,而况鹗乎!”大夫乃服而释之。(《陈辩女传》)宿瘤女者,齐东郭采桑之女,闵王之后也。——项有大瘤,故号曰“宿瘤”。闵王出游,至东郭,百姓尽观,宿瘤采桑如故。闵王怪之,召问曰:“……”封曰:“妾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观大王。”王曰:“此奇女也!”……命后乘载之……以为后。(《齐宿瘤女传》)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罗敷形象: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写作手法:•(1)侧面映衬和烘托手法•采桑的用具、服饰之美侧面映衬罗敷之美•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烘托罗敷之美•(2)夸张的手法与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观者的心神痴迷、罗敷夸夫幽默风趣、喜剧色彩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孔雀东南飞》最早载于《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把它收入《乐府诗集·杂曲歌辞》,题作《焦仲卿妻》,称为“古诗”。因本诗首句是“孔雀东南飞”,它在诗中有起兴的作用,人们又习惯于用它来命篇。代表了乐府诗的最高成就。真实的事件: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太平御览》卷八二六《织部》载有四言诗《古艳歌》:“孔雀东飞,苦寒无衣。为君作妻,中心恻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孔雀东南飞》深刻的思想意义,在于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烈地歌颂了刘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孔雀东南飞》艺术成就1、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是整个悲剧故事的中心人物,她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结大方,作品特别突出了她那当机立断、永不向压迫者示弱的倔强性格。她是古典文学中最光辉的艺术形象之一。•仲卿性格比较软弱,但是非分明,忠于爱情,随着事变的发展,终于走上以死殉情的彻底反抗的道路。•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虽寥寥几笔,其狰狞可恶,已跃然纸上。2、个性化的对话。•全诗共有三十次对话,对表现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3、人物行动的刻划和环境、景物描写的衬托,如兰芝严妆和太守迎亲等。4、突出了民歌风韵,运用了比兴、排比、夸张、反复吟咏等表现手法。5、结尾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增强了悲剧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首先,它们继承了《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大多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作品;直接表达着人民的爱憎。第二,从诗歌体裁上说,乐府民歌大部分是叙事诗。出现了人物对话和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有比较完整和发展中的故事情节。如《陌上桑》、《妇病行》、《东门行》等。第三,汉乐府民歌的形式自由多样,它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格式,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丰富多采的形式有助于复杂思想内容的表达。第四,语言朴实生动,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明人胡应麟评论说:“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今古。”汉代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三个高峰,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五言体的叙事形式,对后代诗歌创作影响极大,使后人学习仿效不已。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诗歌在汉代长期以来的不发达,以及东汉中后期社会文化土壤的转变•《诗经》四言→楚语骚体(六字句和五字句为主)→乐府诗(杂言为主,趋向五言)→五言诗•五言诗是在汉乐府的母体中成熟而影响于文人的诗歌创作中诞生的。它的“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的无主名的集体创作特点,还明显地带有汉乐府的痕迹,显示了由民歌到文人创作过渡的过程。•汉乐府一经文人的改造,就从里到外发生了变化,从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就与民歌大相径庭。文人们自不必“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是更多地体现自我,表现自我,多抒发羁旅他乡的哀愁,人生苦闷,及时行乐的情感五言诗起源于民间•五言诗的萌芽可上溯到《诗经》中的一些五言句式,如《召南·行露》、《小雅·北山》等。萌芽于《诗经》五言句式•完整的五言诗则首先是在汉代民歌中出现的。如武帝时民谣“何以孝弟为”、成帝时民谣“邪径败良田”、乐府民歌《江南》、《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汉代民歌出现完整五言诗•在民谣俗谚和乐府民歌的巨大影响下,文人开始模仿和学习写作五言诗。文人学习模仿五言诗一经出现和形成,便很快代替了四言诗的地位。其原因是:五言诗既可容纳双音词、单音词,还可容纳三音词;其二、三结构奇偶相配,富于变化;因而比四言诗更丰富,更灵活,伸缩性大。南北朝诗论家钟嵘《诗品·总论》:“(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东汉文人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文人五言诗是在东汉才有的。西汉时期文人诗歌基本是四言和楚歌体,如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韦孟《讽谏诗》,武帝《秋风辞》等。•到了东汉,文人从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创作了一些为数不多的五言诗。•最早的是班固,作有《咏史》,写缇萦救父之事,钟嵘说它“质木无文”,说明其艺术水平还很低,缺乏诗歌所应有的形象性。•其后有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汉乐府及文人五言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4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