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美育的历史发展-文档
美育的历史发展(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500)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生活的一抹色彩,也是心灵的一泓清泉,它的存在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因此,自教育存在伊始,关于美的教育亦紧紧相随。“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18世纪90年代末席勒在其发表的《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这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王国维将“美育”一词翻译至我国,并于《孔子的美育主义》一文中较早地使用了“美育”这一术语,关于美育的研究在中国自此开始。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更是对中国美育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美育对于人的“完全人格”培养,对于人类生活的幸福完美,是不可或缺的;梳理美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亦是及其重要的。一、西方美育发展(一)关于美的教育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乃至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注重培养的是“身心既美且善”的人,因此关于美的教育也得到了重视。例如注重军事教育的斯巴达,将舞蹈与体操相结合;雅典的教育体系中设立了弦琴学校,教授学生音乐。在希腊神话中,缪斯代表音乐和舞蹈,当时人们将关于美的教育也称为“缪斯教育”。当时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其言行举止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美育的观点。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十分推崇美育的作用,在其《理想国》一书中运用生动的对话的方式描摹了对青少年实施以歌、舞、乐等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的、系统的美育,并且提出了以音乐教育培养“城邦保卫者”这一观点。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一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提出了“和谐教育”理论;他主张阅读、书写、体育、音乐、绘画应和谐发展,并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则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古罗马的另一位美学家朗吉努斯进一步发展了贺拉斯的美学,并首次提出了崇高这一审美范畴。中世纪的欧洲,此时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因此中世纪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但是关于美的教育并没有随之湮没在黑暗中,在教会的努力下,陆续出现了一些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以教授“七艺”为主要内容,包含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中音乐是作为四学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此时的七艺已被加以改造,充满了宗教神学色彩,并且是为神学做准备,为神学服务的“七艺”。13世纪末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发端,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这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桎梏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例如“文学三杰”“美术三杰”。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但丁,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歌,受到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他希望通过“以善为内容,以美为形式”的诗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人们的实际行动。著名艺术家达?芬奇认为事物本身才是美感的根源所在。文艺复兴的巨人们,不仅凭借自己的作品创造了美的高峰,还体现了对审美理性、育美人性的执着追求。(二)“美育”的正式确立及其发展18世纪50年代,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把“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美学摆脱附庸地位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为美育实践的独立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18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并树立了系统的美育理论。书中明确提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这成为美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席勒的美育思想蕴含了深刻的真理和批判精神,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席勒的美育观点。与以往“空中楼阁”式的美育思想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以审美活动与社会实践为立场,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观点。马克思1844年所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美与劳动,关于人类既按照“内在固有的尺度”衡量对象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审美感官的形成等等思想,第一次从劳动创造的总根源来分析审美的发生,以社会实践作为美的根本规定,揭示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密不可分的真实关系,从而为美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法,为建立无产阶级的美育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美育思想是丰富而科学的,虽然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但是对于今天了解美育的功能与地位、指导美育实践活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二、中国美育发展(一)中国古代尽管“美育”这一概念属于是舶来品,但是美育思想的存在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并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有文字记载的周朝以来,有关美育的活动就已经开始,只是这种活动是不自觉的,并且通常是与政治、宗教相联系的。“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当时,周礼的范围已经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乐的概念十分广泛,它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含有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可见此时人们对美育的重视以及对美育功能极大的运用。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历史上积极提倡美育的第一人。“仁”和“礼”既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孔子所强调的基本道德修养原则,并提出从“仁”出发来培养人们“爱人”的情感。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充分肯定了美育对于人的精神的深刻影响力,对后世美育的发展也有极大影响。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影响最大。虽然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是二人都肯定了美育的社会作用。孟子提倡道德人伦的修养,即是一种人格美。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君子”的说法:“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为美也。”他认为,只有以“全粹”的标准来加强学习,掌握大量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品德修养,才能成为美的。道家反对儒家的礼教,主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人格。这体现了审美的超功利性,是从个体生命的自由出发进行美的活动。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鼓励儒学的发展,因此儒家的艺术观点和美育思想也随之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在汉代得到了新的发展。大约在武帝时期成书的《乐记》,是中国第一部美育思想的专著,也是美育走向成熟的标志美育发展到东汉,己进入鼎盛时期,儒家美育己被完全禁锢在神学的思想体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学兴起,士大夫向往的是人格独立、精神自由,被称为“魏晋风度”,体现了一种超越的人生态度。这是新的审美意识的觉醒。唐宋时期,社会发展达到鼎盛状态,经济发达;在文学艺术上,唐诗宋词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亦是丰富多彩,并且当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成熟的艺术理论思想,这种伟大成就正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体现;同时,各个艺术种类的繁荣,也造就了更加丰富的美育思想内涵。尽管宋代“程朱理学”兴起,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但这是对儒学的一种振兴,在一定意义上,儒家的美学思想的发展亦会有一个新突破;并且书院在宋代十分兴盛,这使得文人阶层扩大,对于继承、发展和传播儒家美育思想,也是有利的。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也曾达到过高峰,但是总体上是逐渐走向衰败。此时,经济方面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在教育上,为了适应科举取士,教育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形式固定为八股文写作。但是,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批以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他们提出了新的社会政治观、哲学观、历史观,同时对于传统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见解和主张。例如,清初哲学家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将人的情感和欲望提高到人性基础的地位,反映了人们对人性有了新的觉醒。(二)中国近现代鸦片战争带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此时,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也传播到我国,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受到康德、席勒等人的思想影响极深。王国维在文学、哲学、美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是他第一次将“美育”这个概念翻译并带到中国。在其著作《论教育之宗旨》中说:“完备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三者并行而得,渐达到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美育主张,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20世界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先生在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之后,主持制定了《大学令》、《中学令》,奠定了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到大学研究院的现代教育制度;他第一次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和世界观教育。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他认为美感教育可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并且认为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但是可以避免宗教的宗派之见,因此,也是蔡元培第一次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一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美育的风气悄然兴起,也使得新的艺术教育学校和机构不断涌现,经过不断的改革、充实,艺术教育学科建设趋于系统化。19世纪40年代,在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解放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亦取得了许多成就。由于残酷的战争环境、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薄弱的文化基础,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成为了特殊环境下的一种成功的教育实践,主要是因为首先紧密结合当前的中心任务,坚持教育为政治服务,然后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后是依靠群众办学。但此时的中国处于抗战的洪流之中,争取民族民主解放为首要任务,教育亦要为之服务。因此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相连、与时势相连,美育同样如此。建国后美育的发展走着一条时隐时现、曲曲折折的道路。纵观我国1949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951年,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在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闭幕词中说,全面发展的原则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程序(草案)》、《小学暂行程序(草案)》都有美育的内容。1954年,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美育。由此可以看出,美育一直受到重视,并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这样好的发展趋势没有得到持续。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其中没有提及美育,在这以后,美育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并且在“十年浩劫”中,极“左”路线的干扰甚至完全否定了美育。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育又重回视线之中。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并且此时的教育方针中,美育开始与德、智、体并列出现。90年代以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的《教育法》,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等文件,表明美育得到大力提倡;这十分有利于美育工作的发展。三、小结二十一世纪是精神文明和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而当代文化就是审美文化,现代的思想更加解放,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文化内容更加繁荣,我们只有了解美育在中西方的历史,才能更全面的理解美育的含义,更深入的把握美育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美育,促进美育的良好发展。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本文标题:美育的历史发展-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4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