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目标•1、掌握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巩固词类活用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体会文章气势恢弘、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3、引导学生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义举中,领会“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指斥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而出,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阉党败势,魏畏罪自缢,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筑墓重新安(合)葬了五人,称为“五人之墓”,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背景简介张溥:复社的创始人。字天如,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明末有许多文学社,复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著名的爱国文人顾炎武、文震孟等都是社内中坚,苏州一带的文人入盟最多。表面上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诵读正音蓼(liǎo)湮(yān)赀(zī)牖(yǒu)矫(jiǎo)暴(pù)谥(shì)抶(chì)皦(jiǎo)溷(hùn)傫(lěi)缳(huán)冏(jiǒng)少(shāo同“稍”)变整体感知•课文记述了哪五个义士?他们为什么而死?作者为什么要记述他们的事迹?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而献身。作者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简介•颜佩伟:商人的儿子•杨念如:卖衣服的商人•马杰:普通市民•沈扬:牙行的中人•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五人过去互不认识,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完全是激于义自愿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后不隐晦,理直气壮,从容就义。逐段疏通,积累字词,把握内容写立碑的缘起(1段)通过对比,提出“独五人之皭皭何也?”,引起下文(2段)叙述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3段)记叙五人的从容就义的情景(4段)评价五人之死的社会价值和重大意义,点明写作意图,揭示了文章中心。(5,6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7段)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第一段写立碑的缘起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第二段通过对比,提出“独五人之皭皭何也?”,引起下文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第三段叙述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第四段记叙五人的从容就义的情景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第五段评价五人之死的社会价值和重大意义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第六节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第六段进一步评价五人之死的社会价值和重大意义,点明写作意图,揭示了文章中心。研读文章思考:1、在疏通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并列出课文结构表。2、五人是为了正义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全文如何围绕“义”这一核心展开课文内容?3、记叙五人的义举,评论义举的社会价值和重大意义,其中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为了表现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提示:对比和夹叙夹议)建墓立碑的缘起(1段)通过对比,提出“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的问题(2段)记叙“五人之皦皦”(3,4段)并交代贤士大夫是谁(7段)议论“五人之皦皦”,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社会价值和重大意义,点明写作意图(5,6段)文章思路小结抗暴斗争的经过从容就义的情景记叙“五人之皦皦”围绕“义”展开•文章开篇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被逮”之时,“激于义而死”,这样写开门见山,提纲挈领。•3、4段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吴民“为之声义”“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噪而相逐”,其义勇可见到。五人慷慨就义,“意气扬扬”,“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足见五人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浩然正气。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等行为也是义举。•5、6段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五人为义而死的重大意义----不畏强暴,高风亮节,挫败阴谋,功在社稷义重泰山,受人敬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情感•呜呼,亦盛矣哉!•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记叙和评论中饱含了作者对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的赞颂之情和对他们的敬仰爱戴。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伟大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五人对比皦皦死而湮没不足道缙绅:大阉之乱,难以不易其志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对比面对暴政的不同态度突出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高爵显位,辱人贱行周公赠谥美显,荣于身后五人加其土封,四方之士无过而拜且泣虽死犹生重于泰山对比突出五人高洁的品行和死的重大意义虽生犹死轻于鸿毛为义而死——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志士之悲寿终正寝——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伟大反复对比,更能够突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叙议结合,情理并茂•全文叙议紧密结合,事、理、情交融并茂。前4段叙述五人墓的由来和五人斗争的事迹,是叙事;5,6段评议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是议论。•但叙中有议、议中有叙。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发,叙事随议论的需要而叙。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五人事迹益见其光辉。文章开头,先叙建碑一事,接着用“呜呼,亦盛矣哉”抒发感情,第二段再用“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作为反衬,插入“独五人之皦皦”的议论,是以叙为主,叙中有议。5,6段作者评论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重大意义时,插入叙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来揭示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响,是以议为主,议中有叙。•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方法,使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文章内容小结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颂扬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这篇文章不仅仅是篇碑记,也是一次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作者对人生价值、人格问题的一次思考。五人的事迹千古流传,五人之义举令人敬佩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5、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积累有关生死价值观的名句实词1、在丁卯三月之望:2、去今之墓而葬焉:3、敛赀财以送其行:4、旌其所为:5、众不能堪:6、抶而仆之:7、按诛五人: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10、视五人之死:十五(望)十六(既望)距离募集款项。“赀”同“资”表扬经得起,能忍受使动用法追究查办并和在一起的样子改变比较虚词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2、敛赀财以送其行:3、则噪而相逐: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5、谈笑以死:6、颜色不少变: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目的连词来动作偏指一方不久表修饰关系程度副词,稍微空1、人皆得以隶养之2、去今墓而葬之3、其疾病而死4、买五人之头而函之5、缇骑按剑而前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7、不能容于远近8、安能屈豪杰之流9、抶而仆之词类活用名作状,像对待奴隶一样名作动,修墓名作动,患病名作动,用匣子装名作动,走上前名作动,出任巡抚使动用法,使……屈身使动用法,使……倒下形作名,远近的人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2、敛赀财以送其行3、颜色不少变。3、亦曷故哉通假字“有”同“又”。“赀”同“资”,资财,钱财。读zī“曷”通“何”“少”通“稍”•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今异义•行:品行;为,成为•私人:党羽,亲信;3、颜色不少变4、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5、吴之民方痛心焉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指由物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首领:头颅,脑袋。今某些集团领导人痛心:痛恨;今极端伤心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7、意气扬扬神情。今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产生的情绪非常:非同寻常;今很,极介词状语后置句1、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3、忠义暴于朝廷4、荣于身后5、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6、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7、匹夫之有重于社稷1、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2、斯固百世之遇也。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2、不能容于远近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4、激昂(于)大义5、周公之逮所由使也1、谁为哀者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之”字提宾被动句宾语前置被正义所激发被远近人的收留以“被”表被动被大义所激励省略句1断头置城上2投缳道路3激昂大义4扼腕墓道5亦以明死生之大(于)(于)(于)(于)(以)作业总结本课中“徒”、“发”、“之”的意思背诵5、6段
本文标题:五人墓碑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4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