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xue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学习过程】一、温故互查、预习感知1.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代表作是《新疆域》。2给加线字.注音遗骸()蟾()蜍()褶()皱鸟臀()目两栖()3.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什么问题?二、设问导读1、对于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作出了怎样推论?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三、自学检测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举例说明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四、巩固提高1.这篇文章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2.课文说明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五、拓展思维1、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思维?2、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六、课堂检测一、语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褶皱()潮汐()遗骸()劫难()陨石()追溯()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一、温故导入《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二、设问导读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三、自学检测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四、巩固提高1.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2.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五、扩展延伸1、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2、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六、课堂检测阿西莫夫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答案【学习过程】一、温故互查、预习感知3.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什么问题?本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二、设问导读1、对于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作出了怎样推论?第六节“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三、自学检测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举例说明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认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四、巩固提高、质疑交流1.这篇文章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2.课文说明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五、拓展思维1、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思维?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2、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六、课堂达标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劫难:灾难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二、设问导读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撞击说”和“火山说”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三、自学检测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答案同上题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为证明“撞击说”作者按照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奔溯源,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四、巩固提高1.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应急措施(第五段)2.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作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五、扩展延伸1、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2、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六、课堂检测见书后练习答案
本文标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xue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5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