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教版选修四-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57张PPT)
第二单元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单元二古代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还是古代大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据考证,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子的故乡2007.8ZDH6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立志学礼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生活十分贫困。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1、孔子15岁立志学习什么、一生追求什么?2、孔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教学、从政、编著三个方面,请从这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孔子的一生为什么是“追求礼乐的一生”?立志从政教学编著立志自学礼乐,力图恢复周礼,匡正社会秩序创办私学,培养君子,传承礼乐文化治鲁颇有政绩,力图恢复礼制,结果失败;周游列国,宣传礼治、德治主张,未被采纳晚年整理典籍,献身文教,传承礼乐文化一、追求礼乐的一生孔子杏坛讲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管理内政:中都宰司空大司寇55岁左右仕途失意。以后再也没有为官外交胜利:夹谷之会改革碰壁失意去鲁从政鲁国(51—54岁:从政生涯,人生辉煌)公元前500年,孔子作为主持礼仪的副使,参加了齐景公提议举行的齐鲁两国之间的夹谷之会。当他看到齐国组织一批人企图制造混乱、劫持鲁定公的时候,挺身来到齐景公面前,指责齐国失礼。当时周礼是诸侯的行为准则,失礼即成为丑闻。齐景公见势不妙,当即承认错误,挥退众人。齐人不肯就此罢休,在起草盟约时提出,如果齐国有事出兵,鲁国必须派300乘兵车相助,否则就是破坏盟约。孔子针锋相对地提出,齐国必须归还强占鲁国的汶阳之田,否则也是破坏联盟。孔子就是这样利用周礼和自己的勇敢机智,顶住了强齐的外交攻势,为鲁国争得了荣誉和利益。接连出现了两件对孔子不利的事情。一是由于夹谷之会的失利,加之担心鲁国的强盛,齐景公接受大夫黎祖的献计,派人给鲁国送来美女与骏马。鲁定公与季孙氏欣然接受后,沉醉于女乐中,三月不理朝政,不见孔子。二是鲁公郊祭,按惯例,仪式结束后,要把祭肉分给大臣,每次都有孔子一份,但这次却有意没有给孔子,使孔子感到愤懑。失意的孔子于是决定辞去职务,离开鲁国,希望到其他诸侯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诗经》书影《周礼》书影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自学礼乐2、创办私学3、从政失败(中都宰、司寇)4、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5、献身文教(“六经”)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何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孔子生活的时代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国有制)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私田”)。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孔子的德治礼治主张不能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在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中,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树立大志,信念坚定,执着追求;(2)忧国忧民,积极入世,奋发有为;(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修身为本……二、开创儒家思想1.产生背景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文化思想)②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核心内容:(礼、仁、中庸)1)“礼”的思想: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主张:“贵贱有序”----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正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尊尊——维护君主制、等级制亲亲——维护宗法制内容及实质何为“正名”?名---身份、地位正名----人的言行与身份、地位一致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级之间不越位、不僭礼。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在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礼坏乐崩,为了维护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做到尊尊、亲亲,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礼主要是涉及社会等级、秩序建设,是外向性的规范。2)“仁”的思想——核心含义——《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即“亲亲”:爱自己亲人爱他人)行“忠恕”之道“爱人”方法------“仁”的表现:对于统治阶级:“内圣外王”——仁政、“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认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是有进步意义的。)杏坛说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杨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钱穆先生注: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为政以礼简要说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义。积极意义:仁即爱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护人民的主张;仁还提出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消极意义(目的):“仁”的思想必须“礼”相结合,为统治阶级安定社会服务,为恢复西周贵贱有序的社会秩序服务,带有很大的落后性。极大地限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以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如果说“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仁”就是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是内向性的追求。“人而不仁,如礼何?”“克己复礼,为仁”儒家学说是以“仁”释“礼”,“仁”、“礼”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社会,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的根基。“互为表里”孔子希望通过仁和礼构建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有等级之分但不过分对立,有仁爱但仍有差别的温情社会------体现了中庸思想3)中庸之道——实现仁的方法1.中庸的含义:(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2)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①.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②.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探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不讲原则吗?是墙头草两边倒吗?“中庸”的本意: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中庸思想倡导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三、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孔子的教育事迹及思想1,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2,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3,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教学方法上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5,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6,孔子还善于“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四、儒学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①政治: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②教育: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世界看孔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本文标题:人教版选修四-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57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7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