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0)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toAgriculture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08年1月25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是作物学一级学科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并掌握宏观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涉及农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发展多熟制、立体农业、耕地养护等方面的认识及决策能力,微观上能在一个生产单位制定合理的作物结构与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技术。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基本思想以社会需求与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正确处理以用地与养地为核心的资源利用与养护的关系,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即土地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资源利用、产品增长和经济增值同步协调发展。因此,教学上要做到:(1)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知识。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内容,以及与种植制度有关的作物布局与结构调整、复种多熟、间套作与立体农业、连作与轮作在理论上讲深讲透。(2)正确处理耕作制度外延的广度与深度。核心内容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要处理好与外延的关系才能使核心内容具有坚实存在的基础和旺盛的活力。(3)完善与更新耕作制度理论体系建设。耕作制度理论体系包括集约用地、经济高效、多元养地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理论。(4)增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并能反映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吸纳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加改进种植模式组装及配套技术的科技含量和高效益性质,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5)适当增加耕作制度的管理功能内容,如农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种植业生产管理技术与耕作制度的优化设计,各级政府在宏观技术政策的采用等。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本课程共开设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12学时,实践教学一周。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农业生态学、土壤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经济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作物需求、生态适应性、农业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与保护,污染控制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以讨论和自学为副,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验实习教学,注重技能培养。7.成绩评定:(1)考试方式:闭卷考试。(2)成绩计算方式:总分100分,其中:平时学习态度占10%;作业(包括实验报告)20%;期末考试(闭卷)占70%。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4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耕作制度的概念、组成,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耕作学的性质、发展与学习特点。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难点是耕作学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科现状与发展。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第一节耕作学的任务及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教学内容:耕作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耕作制度的概念、组成。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条件、评判标准。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技术组装功能,宏观功能。学时要求:1.0学时。第二节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教学内容: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近代农业发展的概况;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中国农业现状、水平。中国农业特点与问题。中国耕作制度的基本特点。学时要求:1.0学时。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教学内容:1、战略目标:①集约农作。②经济高效。③可持续发展等满足中国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村农民的致富目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地力提高等。2、耕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理包括:①集约用地方面的理论,包括农业资源特性、综合作用、限制因素作用理论,作物生产潜力与开发理论,充分用光的提高叶日积理论,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与优势农业理论,集约化理论等。②经济高效方面的理论,包括优质高产高效相互关系的理论,资源最佳经济投入量与配合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组合效益,规模效益,市场效益方面的理论。③养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包括用养结合理论。有机与无机结合理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生态平衡方面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键在于增加农业投入。学时要求:1.0学时。第四节耕作学的性质、发展与学习特点教学内容:耕作学的性质。耕作学发展简况。学习耕作学应注意的问题。学时要求:1.0学时。第二章资源辩识与耕作制度(2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理解土地生产力及开发途径,正确掌握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的关系,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区的耕作制度类型。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开发的途径,难点是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的构成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第一节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教学内容: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农业自然资源因素、光、热、水、土、地貌、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与农业的关系。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学时要求:1.0学时。第二节土地生产力及开发途径教学内容:土地生产潜力研究的意义。土地生产潜力的表达方式。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我国土地生产潜力,各类农用地的潜力,耕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耕地生产潜力开发途径。学时要求:0.5学时。第三节不同资源组合与耕作制度类型教学内容: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区的耕作制度类型,包括地貌类型区,东中西三带区以及五大农区类型区的耕作制度特点。学时要求:0.5学时。实验内容:耕作制度及有关资源的调查与识别、评价(2学时)。第三章农业结构与作物布局(6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理解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掌握作物布局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步骤。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概念,层次结构组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作物生态适应性理论与中国作物布局的地域分异特点。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作物布局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步骤。难点是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调整。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第一节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教学内容: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概念,层次结构组成。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变化的理论依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动因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优化标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转移。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学时要求:2.0学时。第二节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经济有效性分析教学内容:1、作物的生态适应:作物对生态因素的适应性包括对光、热、水、土、地貌、海拔的生态适应性。各类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世界各洲作物的生态分布特征。2、作物的经济有效性分析:需求量、品质与附加值高低的关系。用途与附加值的关系。区位、时差与附加值的关系。风险与附加值的关系。贮藏加工与附加值的关系。市场变化与附加值的关系。学时要求:2.0学时。第三节中国的作物布局教学内容:1、粮食作物布局:中国粮食作物结构的变化与特点。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各种作物布局的特点。水稻②小麦③玉米④薯类⑤大豆。2、经济作物布局:我国经济作物结构变化与特点。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建设。各种经济作物布局特点。①棉花②油菜③烤烟④花生⑤甘蔗⑥甜菜。3、果品与蔬菜布局:水果布局。干果布局。蔬菜布局。4、饲料、绿肥作物布局:饲料作物布局。绿肥作物布局。牧草布局。学时要求:1.0学时。第四节作物布局方法教学内容:作物布局的一般方法内容与步骤。国家、省、县政府宏观指导的作物布局,农户、农业企业作物布局的特点。作物布局的研究方法,包括作物生态适应性研究法,作物地域分区方法,作物布局方案优化方法等。学时要求:1.0学时。实验内容: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2学时)。第四章复种(4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复种的增产作用,理解复种的效益原理,掌握复种技术。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复种、多熟种植、熟制、休闲、撂荒的概念,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主要复种方式及其配套技术,难点是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第一节复种的意义与发展教学内容:复种、多熟种植、熟制、休闲、撂荒的概念。复种的增产作用和我国复种的发展概况。复种的世界动向。学时要求:0.5学时。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教学内容:1、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叶日积,提高光能利用率。2、复种与热量资源利用。包括对季节、积温的充分利用和超额利用,通过套作、移栽、覆膜和反季节利用(塑料大棚和温室),提高全年生长季利用指数(TSUI)和积温利用率(CTUI),主要复种方式对积温的要求和适宜分布区的积温范围。3、复种与水资源集约利用,年降水600ml以上或灌溉地区可以复种。4、复种与地力的集约用地,复种增加土壤N、P、K有机质的消耗有降低地力的作用,复种能增加根系作物秸秆的有机质来源和还田量,配合增加N、P、K的供给,可使地力提高。5、复种与多种经营和经济效益。学时要求:1.0学时。第三节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教学内容:热量与复种;水分与复种;肥料、地力与复种;劳动力、农业机械力与复种;复种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学时要求:1.0学时。第四节复种技术教学内容:作物组合技术;品种搭配技术;争取季节超额利用技术;配套管理技术。学时要求:1.0学时。第五节我国主要复种方式方分析教学内容: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贵州的主要复种方式。学时要求:0.5学时。实验内容:不同复种方式效益评价(2学时)。第五章间套作与立体农业(6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理解立体农业概念提出的意义与发展动向,正确把握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效益原理。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概念,两者的关系,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间套作与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发展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主要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方式及其技术,难点是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了解新型的高效立体农业模式的发展动向。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第一节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意义与动向教学内容: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概念,两者的关系。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立体农业概念提出的意义与发展动向。世界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发展动向。学时要求:1.0学时。第二节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效益原理教学内容:复合群体与效应:提高光能利用率,包括上中下层的层片结构,多物种生长与S形曲线重合叠效应,密度效应与叶日积增加等作用。生态位原理。生物种间互补与竞争原理: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包括边行优势与劣势,病虫害和抗逆的补偿效应,生物分泌物的相互影响—正对等效应等。立体环境效益原理,为山地立体农业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食物链理论,为立体种养型立体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学时要求:2.0学时。第三节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教学内容: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模式的结构选择,包括物种组合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食物链等。作物及其品种选配。田间结构配置。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学时要求:2.0学时。第四节间套作与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教学内容: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大田作物间套复种类型与方式;设施农业的立体种植方式;立体
本文标题: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82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