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中庸之道——杭州市名师培训余高公开课(两课连堂)
中庸之道浙江省临安中学尉峻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各抒已见你读了课文以后,能说说什么是中庸之道吗?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从两天前的那位美女说起……恰到好处——“中庸之道”的最通俗理解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思考一:为什么民鲜久矣?邢昺《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言世乱,……以世乱,先王之道废,故民罕能行此道久多时矣,非适而今也。礼崩乐坏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思考二:为什么说“中庸”是一种“至德”?顾鸿安《论语解读》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美德。之所以是一种美德,就在于“中庸”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之道,叫人们牢牢把握住保持事物质的那个“度”,不偏向任何极端,而是追求对立两端的统一和中和,不使事物的性质走向其反面。中庸之道用以指导修身,则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中正,性情和谐不乖戾。用以指导处理事情,则把握宽严适度,做到恰到好处,如处理人际关系,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不偏袒一方,也不鄙弃一方,更不激化矛盾。对于儒家哲学来说,中庸之道是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三位一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思考:怎样做到中庸之道?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典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就是诚信的意思。(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诚实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17•13)尧说:“唉!你这位舜!天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了。”舜在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这样告诫过禹。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荀子·宥坐》孔子中庸哲学的触动点——欹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宥坐》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19)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6•29)《谦》:亨,君子有终。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六二,鸣谦,贞吉。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六四,无不利,撝谦。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艮为山。谦卦艮下坤上,为地中有山之象。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五章3节)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9章)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亮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过犹不及•朱熹《论语集注》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参看“闻斯行诸”章(P54)过犹不及《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泰卦否卦上乾下坤上坤下乾男女生交往过密。真理向前走一步就是万丈深渊。“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即使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58年,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全国发动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运动,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和文化大跃进。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发展到“十五年内超英赶美”,再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口号。过错过错,过了就是错!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孔子说:“舜应该是大智慧的人吧,舜好询问而且好审察近处的话语,隐藏丑恶的而宣扬美善的,掌握事物的两个极端,对人民使用那些适中的,这样才成其为舜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就被秦桧除掉了。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问:如果广州守臣把握好分寸了,马屁拍到家了,就是中庸之道吗?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义之与比”“以礼节之”日本现代企业制度即株式会社的创始人涩泽荣一认为《论语》是“工商之本”,并一直将《论语》奉为“商业圣经”。作为一名管理学学者、成功的企业家,涩泽荣一曾创办或管理过500多家大企业,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近代经济的领路人”等等。其专著《论语加算盘》表达了这样一个核心思想:《论语》讲究忠、孝、仁、义,算盘则言商求利,二者并不矛盾,关键是要做到“见利思义”。这两条有什么关系?(参看P28第二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义之与比”“以礼节之”“通权达变”“和而不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有子礼之用,和为贵。调和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民族政策一国两制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伏尔泰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英)罗素“和”字的本义——(甲骨文)形声字,指笙类乐器,例《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引申义——和谐。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P39[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爱憎分明”第8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第7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以第9章为例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本课小结:一、中庸之道,是为至德。二、如何做到“中庸”?(一)允执厥中(反:过犹不及)(二)义之与比(三)以礼节之(四)通权达变(即:所贵者权)(五)爱憎分明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冠古今1988年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82年8月27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33周年,美国各界人士在旧金山举行祭孔大典,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先生致函说:“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的学说世代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尉峻:一句《论语》护一生。思考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折中主义]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把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现代汉语词典》P1727)“中”决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合乎客观规律、恰如其分的最佳点。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恰如其分思考2、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不是中庸也有好恶。好好先生即乡原,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人。真正的中庸是在礼的节制下,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让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正联想到一个饮料品牌——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本文标题:中庸之道——杭州市名师培训余高公开课(两课连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1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