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第04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二篇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BackNext本章是以科学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有关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科学的本质讨论题:科学是什么?科学?真理?是否可错?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活动?科研院所?科学文化?生产力?科学共同体?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对科学本质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的涵义、科学的性质科学的特征,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1.科学的含义(科学是什么?)真理一定是科学?科学一定是真理?科学知识是否可错?是否可被证伪?科学知识是否面对相反证据?科学哲学家查尔斯沃思(MaxCharlesworth)1986年在研究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时说过一句名言:“什么是科学?如果没有人问我,我知道;但当我要向发问者解释时,我就不知道了。”科学的含义“科学”一词的拉丁文是指“知识”的意思。18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黑格尔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指出:“一堆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科学的本质是指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论知识体系。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属于认识范畴,是科学认识活动的最终成果;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传统观念已不足反映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的观念,只是体现了“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十九世纪上半叶,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对科学的本质有过一系列的论述:其一,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把自然科学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把工业看作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考察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首先,科学的发生,从根本上讲,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决定了的。“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住的地方的面貌、气候,他们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不断地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其次,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宇宙。在变动不居的宇宙中,科学思想确立了支撑点,确立了不可动摇的支柱。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首先,科学属于社会实践范畴,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提出了人类“从事科学之类活动”的问题,指出即使是个人从事的活动,也是在从事“社会的活动”。其次,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科学属于一般劳动,是“精神生产领域”。科学的本质是指建立在观察与实验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属于社会实践范畴,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其三,科学是生产力马克思在考察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后指出,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与“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最先提出了“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的观点。科学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因”“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科学的本质是生产力。科学这种知识体系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标志了人改造自然、控制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其四,科学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成为致富的手段。恩格斯曾高度评价马克思的科学观—关于科学的基本思想,认为这是马克思的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一样重要的贡献。: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科学的本质作了探索和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这是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指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经发展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可以由此将科学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的。科学是指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互动之中的社会建制(socialconstitute)其二,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科学文化从人类文化发展角度看,在人类科学技术实践中产生的科学文化,如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提倡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励质疑、尊重实践、崇尚创新等,对人类文化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科学是指科学文化。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指出了科学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三,科学就是科学方法。这是从认识的角度考察科学认识的形成的方法。认为科学是证明知识可靠性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强调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科学的本质是指科学方法。科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方法,表征了科学认识活动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以上关于科学本质的探索和概括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对科学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上述每一种概括仅仅反映的是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现代科学已经成为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我们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作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出“科学”这样一个整体的理解:其一,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属于社会实践范畴,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其二,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属于认识范畴,是科学认识活动的最终成果;其三,科学这种知识体系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标志了人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其四,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它指科学活动具有自身的职业化的组织和研究机构,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其五,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表征了科学认识活动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其六,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是指科学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科学正是上述一切表现的统一体。但是,科学无论是作为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作为生产力、科学文化和科学方法,都体现了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可见,马克思把科学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更深刻的哲学概括。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认识科学的更深层次的本质和进一步考察科学的更一般的规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出“科学”这样一个整体的理解:其一,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属于社会实践范畴,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其二,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属于认识范畴,是科学认识活动的最终成果;其三,科学这种知识体系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标志了人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其四,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它指出科学活动具有自身的职业化的组织和研究机构,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其五,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表征了科学认识活动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其六,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是指科学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科学正是上述一切表现的统一体。这里应强调指出的是,科学无论是作为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作为生产力、社会的建制、科学文化和科学方法,都体现了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无论是科学活动还是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知识的运用,都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因此,马克思把科学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更深刻的哲学概括。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认识科学的更深层次的本质和进一步考察科学的更一般的规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特点:科学的性质⑴科学是特殊的生产力生产力一般被理解为人类利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在未与生产过程结合之前,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只有当它并入生产过程,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的性质自然科学成为生产力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才出现的。它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最先提出了“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科学的性质⑵科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首先,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其次,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二、科学的本质属性(主要特征)(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与客观存在的过程或现象相联系。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以实践为基础,并经受实践的反复检验,并随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可检验性科学命题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个别确定、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可检验性科学的陈述具有通过与经验的比较来判断其真伪的性质。可检验性理论应当解释已知的实验结果,还应当预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在解释和预言中,一般都是拿理论导出的数字与实验中测定的数据相比较,这就是所谓的实验检验,就是科学的可检验性。有三种陈述没有可检验性:其一,重言式,也就是同意反复的陈述,其意义来自于规定,因而不具有可经验性,无须与经验比较我们就知道它为真。其二,各种可能性都涉及到但是却没有给出其中的某一种或多种可能性的不同条件的陈述,无须与经验比较我们就知道它为真,所以也没有可检验性。其三,模棱两可、产生歧义的陈述在与经验的比较中,可以通过事后作出有利于该陈述的解释,来逃避不利的检验,从而也不具有可检验性。科学命题的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是通过其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出来的。系统性科学知识是将客观知识采用概念、判断、推论等形式准确表达出来,而且必须自成一个系统,有自己的前提,论证和结论。特别是重大的科学理论,体现着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原则。科学命题的主体际性科学命题的可检验性,必须能够在不同的认识主体之间实现,这就是主体际性。科学命题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共识,不仅其原创者可以得出,而且任何具备一定知识的人都能够得出。科学命题敢于面对持相反意见者的批判。迷信不具有主体际性迷信强调个体体验,因人而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具有主体际性。科学命题的主体际性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是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给“科学”提出的要求。科学命题的主体际性具体来说,是指在同样条件下观察实验的行为可以重复、实验的结果可以再现。理论论证过程和结果可以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性质。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关于科学划界(怎样区分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关于科学的必要条件的研究人们在传统上和常识中认为:科学就是系统化的知识、就是真理、就是可以被证实的东西。这样的看法对不对呢?科学=系统化的知识?科学=系统化的知识?=成立,系统化的知识一定是科学吗?=?科学=系统化的知识?系统化的知识很多,比如哲学体系、占星术等等,都是系统化的,但不是科学。∴“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科学哲学关于科
本文标题:第04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3062 .html